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根据下表信息所得出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A.企业内迁与战局发展直接...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根据下表信息所得出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A.企业内迁与战局发展直接相关

B.西南地区是中国抗战时期的大后方

C.民族工业在炮火洗礼中迅速发展壮大

D.近代中国的工业布局因此发生改变

 

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表明从1937年8月到1940年7月,大量企业向内地迁移。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展开淞沪会战。 11月,上海失守,淞沪会战结束。企业迁移方向是上海→武汉。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企业迁移方向是武汉→宜昌→川渝等地。因此企业内迁与战局发展直接相关,A正确。企业内迁反映了西南地区比较安定,是中国抗战时期的大后方。B正确。企业内迁之后,近代中国的重心由东南沿海向西南地区转移,工业布局因此发生改变。D正确。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民族企业遭受空前残酷的打击。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民族企业,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仅1937年8月—1938年3月,上海被日军摧毁的工厂就超过两千家,损失超过八亿元。在华北,日本采取“军管理”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这虽然是出于抗战需要,但是国民党官僚阶层却借此控制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从而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抗战期间,国统区的工业中心重庆,仅1943年停产的工厂近三分之一,炼铁厂停产超过四分之三。C材料没有体现,并且史实错误。因此选择C。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兴起·日军侵华的摧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对《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数额单位:万两)所含信息的合理解读是

(注:工商杂税收入包括盐课、关税、厘金、官业收入、杂税等。其中关税1841年约420万两,1887年2054万两,1911年3617万两。)

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29696

100%

A.农业税数额变化大,比重迅速下降,小农经济逐步解体

B.税收主体的变化折射出中国经济近代化程度的逐步加深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虽发展,但工商杂税收入无明显变化

D.中国主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外贸易使关税增加

 

查看答案

1842-1880年,中国进口以鸦片、棉布为主,出口以丝、茶为主;1881-1910年,棉布在进口贸易中的重要性超过鸦片,丝、茶出口的重要性下降。影响晚清贸易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西方社会工业革命的发展    B.西方国家侵华方式的变化

C.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    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剧变

 

查看答案

从1888年至1911年,除了1899年一年外,中国原棉的出口大于进口。与棉花出口增加一起出现的情况是原棉价格的稳步上涨,同时又从印度和日本运进了价格较低的机制纱。这一现象(  

A.加强了工业国产品竞争优势

B.加剧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扭转了中国贸易的入超局面

 

查看答案

著名学者钱乘旦在其主编的《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写道:“我们很容易看到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抗拒接受间剧烈的冲突,……在这两种显而易见的立场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中国近代符合材料中“第三种可能性”的典型事例是

A.清末新政         B.戊戌变法

C.洋务运动        D.辛亥革命

 

查看答案

恩格斯指出:它实际上是“一个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在他们之间加以分配,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实质上是“资本家本身不得不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下列与材料中的“它”最相关的是(    

A.早期殖民扩张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第一次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