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追求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追求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34年,新任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到达广州,要求中国打破行商制度,实现自由贸易,建立政府之间的日常对等关系。清朝地方官员以律劳卑未经批准迳入广州和所送信件格式是“公函”而非“禀”,内文用了“平行款式”等“错误”为由,勒令律劳卑立即离开广州。律劳卑拒绝离开,谴责广州地方当局容许行商停止贸易是“无知和顽愚的”,会“使得依靠贸易为生的中国人吃亏”,并召来英舰向中国示威。

梁启超:“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以后始也”。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文明史观角度概括1834—1894年“天朝梦碎”的历史必然性。

材料二 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外国资产阶级的腐败制度和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改革开放以前基本不考虑全球化的问题,关起门来自搞一套,因而对外部资源、模式和市场的利用极其有限,也影响了现代化的发展速度。改革开放以后,对现代化的全球化倾向有了明确的认识,提出要与世界接轨……从而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

(2)比较材料二中的两段材料,概括指出中国现代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之处,简释形成这种现象的国际因素。

材料三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背景方面简要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现“中国梦”伟大理想的有利条件,以及中国政府为此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

 

(1)①西方文明的冲击;②学习西方文明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失败。(2)落差:第一段材料主张学习一切国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长处,第二段材料却表明,事实上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现代化建设基本处于封闭状态。)因素:两极格局下,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中苏关系破裂。(3)有利条件: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政治措施:民主和法制的不断完善,实现依法治国;一国两制,推动祖国统一。经济措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解析】试题解析:第(1)中依据所学的1834-1894年的近代中国历史并结合材料一中“1834年,新任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到达广州,要求中国打破行商制度,实现自由贸易,”“实自甲午战败……以后始也”的信息从西方列强入侵以及中国向西方学习开始的角度组织答案。 第(2)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改革开放以前基本不考虑全球化的问题”的信息从学习西方到封闭的角度分析矛盾;第二小问因素结合所学从两极格局出现以及中苏关系破裂的角度组织答案。 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新时期国际背景从“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以及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角度概括条件;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现代中国新时期政治和经济措施从“民主法治和国家统一”以及“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角度组织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04年清政府颁行的《癸卯学制》为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始。《癸卯学制》明确设定了各类学堂的培养目标:

初等小学堂:属普及教育性质,宗旨是“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高等小学堂:属普及教育性质,宗旨是“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中学堂:属普通教育性质,兼有升学和就业两重任务。以“俾毕业后不仕者从事于各项实业,进取者升入高等专门学堂均有根底为宗旨”,即以作官、从事实业和升学的准备作为设学宗旨。高等学堂:属高等教育性质,“以教大学预备为宗旨”;以备学皆有专长为成效。通儒院:通儒院相当于“研究生院”,以“造就通才为宗旨”;“为研究各科学精深义蕴,以备著书制器之所。”实业学堂:分初等、中等、高等,以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为富国裕民之本计;其学专求实际,不尚空谈。初级师范学堂:相当于普通中学程度,培养高等小学和初等小学堂教员。优级师范学堂:相当于高等学堂(大学预科)程度。培养初级师范学堂和普通中学堂教员和管理员。

材料二 夫今之所谓新教育者,亦多端矣。日练习主义之教育,曰试验主义之教育,日实用主义之教育,日劳动主义之教育,日人格主义之教育,曰新理想主义之教育,曰自学辅导主义之教育,日杜威之教育,日蒙台梭利之教育,日欣斯凯泰奈之教育,日爱伦凯之教育,纷纷逞说,各有优异。如临百戏斗巧之场,如入万花争妍之圃,前瞻后盼,耳目眩瞀,诚令人昏迷颠倒,莫知所始从也。

——姜琦《何为新教育》《新教育》第1卷第4期1919年5月

材料三 旧教育的主义是要受教育者依照教育者之理想,做成伟大的个人,为圣贤,为仙佛,为豪杰,为大学者。新教育不是这样,新教育是注重在改良社会,不专在造成个人的伟大。

新教育是人民公共的,个个有相当的机会,发展他们各个的道德、技能、学识,所以新教肓的真精神,是德谟克拉西主义。

——陶行知《新教育是什么》《新教育》第4卷第4期1922年4月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近代新教育兴起时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教育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分析新教育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教育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与演变的简要进程

材料二 近代中国各种力量对近代民主政治的探索及其曲折历程

(1)根据材料一,归纳历代统治者在哪些领域维护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晚清走向衰败的原因。

(3)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民主政治探索的特点,并对这一时期的探索结果作简要评析。

 

查看答案

甲午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形成此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为新式学堂及学会的创办人(   )

A.多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

B.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会阻碍西学的发展

C.多为外国人士或在华传教士,自然会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引介

D.多半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陌生

 

查看答案

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近代中国最早倡导这一观点的应是(   )

A.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人物B.甲午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C.辛亥革命时代资产阶级革命派D.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知识分子

 

查看答案

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