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7世纪英国在光荣革命后走上了宪政制度,国王的力量已经很有限了,并且在法律的牢笼...

17世纪英国在光荣革命后走上了宪政制度,国王的力量已经很有限了,并且在法律的牢笼中变得温顺;国家在众多人手中运行,随着经济的增长,个人权力永远不能再左右国家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89年,威廉接受了阐明国会至高无上的《权利法案》。这一法案规定:国王不能中止法律;除非经国会同意,不得提高税收或保持军队;若没有法律手续,不可逮捕和拘留臣民。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权利法案》得以颁布的背景?这一法案有何重要意义?

材料二 本国法律和法令的确认:鉴于英国法律是英国人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因此,凡得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他们所属官吏和大臣也都应按照同样的法律为国王效力。

——《英国王位继承法》(1701)

(2)材料二文件体现了哪些重要民主理念?材料一、二有什么关系?

材料三(18世纪英国)国王是议会的一部分,所以也是他适当享有立法权的理由。……1760年乔治三世的即位,他把乔治一世时起几乎一直在执政的辉格党人赶下台,开创了一直延续到1830年的托利党人独霸的局面。……革命民主主义者潘恩的批评最为深刻,他说“尽管我们十分聪明,曾经对专制君主政体关门下锁,但同时我们也十分愚蠢,曾让国王掌握了钥匙。”

——阎照祥《英国虚君制的逐步形成》

(3)据材料三,概括18世纪英国国王拥有的权力。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上半期英国人针对这一状况是如何推进其民主进程的?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以来英国政治体制演进的基本趋向。

 

(1)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或光荣革命胜利;国王与议会之间的妥协。意义: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保障了议会的权力;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体制确立。(2)理念:主权在民;法律至上。关系:继承与发展。(3)权力:部分立法权;控制内阁,掌握行政权。推进:1832年议会改革。(4)基本趋向: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立宪体制不断完善。 【解析】试题解析:(1)第1小问依据所学知识,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标志以及国王与议会之间妥协的角度来概括归纳答案;第2小问结合所学从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保障了议会的权力以及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角度回答。本小题对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很高,所以阅读材料,提炼材料中的信息点尤为重要。 (2)第1小问属于材料概括题,依据材料二中“鉴于英国法律是英国人民与生俱来的权利,……他们所属官吏和大臣也都应按照同样的法律为国王效力”的信息来概括“理念”;第2小问依据材料一中《权利法案》颁布以及材料二中法律之上的角度来概括“关系”。概括时紧扣材料的关键信息点很重要。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享有立法的理由,开创了一直延续到1830年的托利党人独霸的局面,……曾让国王掌握了钥匙”的信息来概括“国王的权力’;第二小问依据所学英国工业革命后议会改革的知识内容来思考作答。作答时,必须将时间准确的表述出来,如果时间表述不准确或者错误,整个答案就错了。 (4)这一小问属于开放性试题,三则材料主要论及的是英国政体演进的趋势,依据所学知识内容并结合材料中如何完善君主立宪制,可以从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以及君主立宪制不断完善、议会改革等角度思考,将相关知识串联起来概括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关于对待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态度,1949年12月,毛泽东针对缅甸要求与新中国建交的问题指出,要先谈判后建交,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应如此”。

——任晓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国际政治的认识演进和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采取的建交方式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种特点带来的影响。

材料二 朝鲜战争于1953年才刚刚结束,如果不能在1954年阻止印度支那战争升级与扩大的趋势,新中国的财政将会雪上加霜;……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逐渐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另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恐惧”,使得一些周边国家也希望美国扩大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使中国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上述的不利形势。……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它标志着新中国外交原则的最终形成和确立。

——孙天旭《浅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下中国外交的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原因。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观点的理解。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已经出现一些转型迹象,而且越来越明显。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

——刘胜湘《中国外交的周期性、波动性和趋势性与外交转型》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外交“转型”的时代背景及外交建树。

材料四 2014年中国外交,从索契冬奥会拉开序幕,又从欧洲开始演出第一幕。3月22日至4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飞往亚欧大陆桥的那一端。对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进行国事访问,出席在荷兰召开的核安全峰会,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11天,84场活动。

——《人民日报:习近平访欧架起中欧友谊之桥》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当今中国的外交转型有何建议。

 

查看答案

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见下面示意图)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

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材料三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迹,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

(3)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据材料三,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

 

查看答案

1896年,江苏著名实业家荣德生、荣宗敬决定筹办面粉厂。在办厂审批时因为没有送礼遭到当地士绅的反对,幸好两江总督刘坤一是倡导办实业的官员,他一连下了八道要求地方官支持实业的批示,最终才确保了保兴面粉厂、振兴纱厂等企业的创办。这说明(   )

A.政府官员廉洁B.总督办事高效

C.民企兴办艰难D.封建势力强大

 

查看答案

欧阳昱的《见闻琐录》记载:“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商定而后答价,丝毫不能增。……而夷人阴谋幻诈之心,尤为甚焉者。茶有二三春,近日茶商多逡巡不前,夷见头春茶至者少,由故倍其值以买之……”此段材料不能说明(   )

A.中国茶叶大量销往国外

B.外商操纵中国茶叶的价格

C.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外商抑制

D.中国农副产品日益商品化

 

查看答案

“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也不能随便出游。”(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表明清政府(   )

A.禁止外国商人来华B.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C.加强沿海军事防御D.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