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特色的文明·流动的文明·共同趋势的文明 材料一 不同区域形成各具特色的文明。而各...

特色的文明·流动的文明·共同趋势的文明

材料一  不同区域形成各具特色的文明。而各自区域文明的形成是与当时社会上最具活力的社会阶层有着直接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士”阶层。如《论衡·效力》所言:“六国之时,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春秋末年(公元前509年)古罗马建立了共和国,罗马进入贵族共和时代。罗马共和国时代,逐步形成了贵族与平民两大社会阶层。“平民”一词源于pleo,plenus,原意为“众”,通常带有“低贱”之意。该词常用来形容“平凡的,普通的,日常的”事物。

材料二  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

——据李小兵《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整理

材料三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中国的“士”与古罗马的“平民”对各自地区在文明形成中各具特色的贡献。

(2)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在保护对象、立法理念、经济主张等方面有何不同?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有哪些?

 

(1)贡献:中国的“士” ①“士”的流动对春秋战国政治影响极大。 ②促进百家争鸣的形成. ③主持一些诸侯国的变法改革。 古罗马“平民” ①推动罗马共和制度的完善,设立了平民保民官。 ②推动罗马法成文法的制定与颁布,即《十二铜表法》。 ③推动罗马形成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2)不同:保护对象:中国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罗马保护公民。) 立法理念:中国注重等级观念(礼仪或以儒入法);罗马注重理性、平等(自然法)理念。 经济主张:中国重农抑商;罗马保护商业。(3)原因:①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体系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②罗马法中有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等内容,法律程序严谨;③罗马法中蕴含了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如罗马法中的自然法精神 私法精神和理性精神受到成长中的资产阶级追捧,如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压抑、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等)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外法制建设,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1)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和罗马平民的贡献,首先学生联系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主要活动阐述即可,如主持改革变法,促成百家争鸣等,罗马平民的贡献主要是罗马法发展过程中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推动第一部成文法的颁布,推动罗马的对外扩张等内容; (2)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的不同,学生从保护对象、立法理念和经济主张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即可; (3)本题考查罗马法律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因,学生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法律维护、罗马法律内容和法律中蕴含的观念具有空间持久性等方面进行论述。本题难度较大要求学生分析概况能力较高,要求学生夯实的基础知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族主义是)“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其在于世界也,国之独立”、“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是即民族主义之原动力也”(1901),“今日当以集全国之锋刃向于恶政府”(1903)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今者中国……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1905),“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1906)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说什么西学都是中国所固有,诚然可笑;那沈醉西风的,把中国什么东西,都说得一钱不值,岂不更可笑吗?我们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

——摘编自梁启超《欧游心影录》(1919年)

材料三  民族主义、公众舆论、群众游行已崛起成为中国政治的新兴力量,有些历史学家更称赞五四运动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和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梁启超和孙中山提出上述思想的主要原因。

(2)有学者认为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催生了近代中国开放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开放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主张。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与二十世纪初相比,五四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之处。

 

查看答案

《邓小平理论与“东方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成熟》一文指出,邓小平理论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而“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达到一个新境界。主要是因为“南方谈话”着重阐述了(   )

A.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B.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C.完成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D.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查看答案

1977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时说:“中国人是聪明的,再加上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那么,我们就是有希望的。”邓小平的这段话(   )

A.要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B.正式确立对外开放的政策

C.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D.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查看答案

“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   )

A.促使了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

B.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C.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营造了必要空间

 

查看答案

《新青年》经常刊登介绍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介绍生物的起源、医学、生理、体育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用朴素的语言讲解“猴子变人”的规律,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实在的等唯物主义观点。材料说明《新青年》旨在(   )

A.借助天演论宣传变法思想

B.把反迷信作为反封建的重要内容

C.大力弘扬民主和自由思想

D.将启蒙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