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修筑铁路,“凿我山川,害我田庐,碍我风水,占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修筑铁路,凿我山川,害我田庐,碍我风水,占我商民生计

——李鸿章

材料二   凡穷则变,变则通。将来通商各口,洋商私设电线,在所不免。但由此口至彼口,官不允许,总做不到。……然与其任洋人在内地开设铁路电线,又不若中国自行仿办,权自我操,彼亦无可置喙耳。

——李鸿章

材料三    近代中国的铁路大部分是靠外国资金建设起来的,经营权也大部分落入外国公司或外国政府手中。1894年自主修筑铁路为21%,以后便在6.9%至15.7%之间波动。1937年,中国铁路总长21761千米,其中由南京国民政府控制的占52.5%,其余为日、英、法等列强资本所控制。

材料四    1949年以后,中国的铁路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开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李鸿章对于修筑铁路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据材料回答这种变化的理由是什么?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2)简要分析列强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真实目的。

(3)据材料三概括晚清及抗日战争前中国铁路的主要特征。

(4)综合上述材料,就近代以来中国铁路的发展谈谈你的认识。

 

(1)变化:从反对修筑铁路到主张在中国修筑铁路。理由:与其让洋人修筑铁路,还不如自己控制修筑铁路权。实质问题: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 (2)真实目的:这是列强资本输出的重要形式,通过修筑铁路攫取中国的财富、运输军队延伸侵略势力,以便全方位控制中国。 (3)特征:晚清时期,列强控制了中国的铁路修筑权;中华民国时期,中国自主修筑铁路的比例有所增加,但铁路主权仍受到严重损害。 (4)认识:近代以来铁路的发展从无到有、取得重大成就,从不重视到重视;由列强控制铁路修筑权到逐渐的由中国自主控制。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考查学李鸿章对于修筑铁路态度的变化知识点,旨在考查归纳、概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一、二信息,从“凿我山川,害我田庐,碍我风水,占我商民生计”到“将来通商各口,洋商私设电线,在所不免”等,直接能够把握到答案,即从反对修筑铁路到主张在中国修筑铁路。关于第二小问,紧扣材料一、二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把握到“与其让洋人修筑铁路,还不如自己控制修筑铁路权”维度展开,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关于第三小问“实质问题”,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没实际上考查洋务派的“西用”思想主张,即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 (2)本问考查的是对列强在中国修筑铁路真实目的认识,旨在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审题的时候,要注意明确题干“真实目的”要求,避免答非所问。紧扣材料信息,结合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到“通过修筑铁路攫取中国的财富、运输军队延伸侵略势力,以便全方位控制中国”维度展开,所组织的答案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3)本问考查的是晚清及抗日战争前中国铁路状况知识点,旨在考查归纳、概括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紧扣材料三信息“1894年自主修筑铁路为21%,以后便在6.9%至15.7%之间波动”,把握到“晚清时期,列强控制了中国的铁路修筑权”;根据“1937年,中国铁路总长21761千米,其中由南京国民政府控制的占52.5%”,把握到“中华民国时期,中国自主修筑铁路的比例有所增加,但铁路主权仍受到严重损害”等,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4)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以来中国铁路发展的认识,旨在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问属于开放性题型设问,没有标准答案。紧扣四则材料信息,从总体上把握材料立意,结合相关所学,可以为荣安以下方面展开认识:近代以来铁路的发展从无到有、取得重大成就,从不重视到重视;由列强控制铁路修筑权到逐渐由中国自主控制、争取民族独立是推动铁路建设的重要保障等,所组织的答案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物质生活的变化·铁路建设状况;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洋务运动·相关状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南宋范成大的《缫丝行》

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

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

材料二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立濂溪坊,什百为群,延颈而望。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乾隆)《苏州府志》卷3

材料三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李人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包揽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四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卖田地,或数十顷,百顷。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材料五     由于海疆屡生事端,清廷又封锁了海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决定取消其他贸易口岸,只允许广东一口通商。

——《中华文明史》第4卷

请回答:

(1)材料一的诗歌描写了中国古代哪一种经济模式?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经济模式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况明代后期苏州地区丝织业出现的新现象。(不得摘抄原文这些新现象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方式发生了什么本质变化?

(3)依据材料三、材料四和材料五,概况分析明清时期阻碍材料二反映的新生产方式发展的主要因素。

 

查看答案

清末,中国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中很多带有一个字,而在内陆乡村,农民靠家庭纺织业与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基本用品的需求。这说明当时   

A.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C.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D.城市仍处封闭状态

 

查看答案

“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其人辄顾影自怜,私心窃喜,贫贱者亦步趋恐后。”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女性审美观念发生变化     B.外来文化被广泛接受

C.近代社会发生急剧变革       D.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河

 

查看答案

据统计,1987年与改革前相比,国家计委管理的指令性计划的工业品种由120种减少到60种,国家统配物资由259种减小到26种,国家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小到23种。这说明(   

A、计划经济体制得以根本改变

B、物资价格“双轨”现象得到改变

C、市场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增强

D、国有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查看答案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和城市体制改革的共同点不包括(   

A.改变单一集中的模式           B.分配上克服平均主义

C.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            D.改变所有制形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