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汉墓画像石中的《周公辅佐成王图》。下列对这幅图的历史内涵的推测与历史事实基本吻合的应是( )
A.图中诸侯四方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B.图中成王地位至尊,说明成王时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图中成王厉行分封制,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得到了严格履行
D.图中成王勤政爱民,统治者的品行成为维护政治联系的主要纽带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八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五年(即1789—1794年)。……这次革命如暴风,如骤雨,迅猛异常,摧枯拉朽。革命开始以后,经过了深入和高潮阶段,到雅各宾派专政时期,完成了摧毁和根除封建制度、扫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羁绊的任务,使这次革命成为一次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在革命的三个阶段里,人民群众都积极参与,而且一再从危急中把革命挽救过来,进一步推动它向前发展……从大资产阶级取得政权,经吉伦特派当政,到雅各宾派专政,革命沿着上升路线,发展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顶点,达到了历史目的。
——摘自李纯武主编《简明世界通史》
材料二 1814年是延续了25年的大动荡结束的一年。从反对宫廷政变和阶级特权来说,法国革命是政治革命;但这场革命又是军事性的,因为欧洲对它进行了军事干涉。对革命的反动是推翻帝制;它导致了欧洲反法同盟,又给法国引来了代议制度;这是反动的第一阶段。后来,这种反动产生了反对各国人民的神圣同盟和违反宪章的一党政府。这种倒退运动也必定有它的发展和结束。……旧制度有大量法律和政治习惯在1789年突然消失,在几年后重又出现,恰如某些河流沉没地下,又在不太远的地方重新冒头,使人们在新的河岸看到同一水流。
——摘编自(法)米涅著《法国革命史》
材料一和材料二对法国大革命结束的时间界定为什么不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1794—1814年间的法国历史中选取一个事例,并说明该事例对认识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荷兰人发展出近代的信贷、金融、簿记体系,把阿姆斯特丹建成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意义的资本市场,荷兰人还使用了一整套手段规范金融业务,尤其是由政府出面提供担保,在此基础上创造了“银行”这一金融机构,把借贷率从16世纪初的20%-30%降到17世纪的3%甚至更少。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公司成立伊始便公开征集资本,投资多的人成为董事兼大股东,一般投资者成为小股东,其日常经营主要由董事会选出的“十七人理事会”来负责。1566年荷兰开始反抗西班牙的统治,结果以建立“联省共和国”告终。在反西战争中,荷兰创造出一种新的政府形式,即“共和国”:七个省协商推举共同的元首(即执政)负责联省行政,各省高度自治,管理内部事务。
——摘自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晋商崛起于明,兴盛于清初,从清中叶开始转向衰落。晋商用会馆的维系和精神上崇奉关圣的方式,组成以地域乡人为纽带的商帮集团。“合伙”是晋商普遍的经营方式,伙计不出资,但作为企业经营者,享受分红权利。晋商用乡不用亲,招收学徒必须有担保人,担保人对被保人的一切行为负责。晋商实行票号密押制度,“山右巨商,所立票号,法至精密,人尤敦朴,信用最著”。晋商利用明政府施行开中法的机遇,凭借政府特许的贸易垄断权获利丰厚。晋商经商致富后将大量资本投向土地,还家盖房置地的现象较为普遍。晋商经营方式一般采用东伙合作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经营者随意改变经营项目而不向出资者声明的侵权行为,在身股制下,票号内部易产生论资排辈现象。晋商票号实行无限责任的股份公司经营方式和总经理负责制,一旦票号被挤兑倒闭,出资者也就随之倾家荡产。
——摘自刘建生主编《明清晋商制度变迁》
材料三 “(中国)轮船之有商局,犹外国之有公司也。”轮船招商局“乃官为之助,而非官为之主也。局中督办、总办,皆系道员,则官也,而非商也。然其办事接众,与商周旋,未尝以官之事例绳人,则仍商也,而非官也,盖介于官与商之间而通其隔阂也。”招商局各分局承包业务,按各口所揽水脚提5%作为总局和分局办公经费,分局收入,除议还房产租银外,归各局支配。“中国初不知公司之名,自招商轮船局获利以来,风气大开”,“遂各怀立地致富之心,借资购股,趋之若鹜”。据《申报》载,1882年,招商局股票由100两涨为267两,招商局每年结账后均在《申报》《北华捷报》等媒体上公布信息,股东“可以随时查核”。
——摘自高鸿志《李鸿章与甲午战争前中国的近代化建设》
(1)根据材料一,归纳17世纪前后荷兰崛起的制度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晋商兴盛和衰败的制度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轮船招商局在中国近代企业制度建设上的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率团使华,中英之间发生了所谓“礼仪之争”。清廷要求英使行外藩朝贡天朝的三跪九叩礼,英使以维护对等之独立英王的荣誉加以拒绝,结果是马戛尔尼行单膝下跪礼。英使向清政府提出允许英商在宁波等处贸易等要求,遭到清廷的全部拒绝。乾隆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法国人佩雷菲特在《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中写道:“英国人认为他们的权利,在于根据西方制订的规则让中国向国际贸易开放。马戛尔尼的一切做法都在否认中国文化的有效性。拒绝叩头,讨厌盘膝而坐,见到日常生活的场景傲慢地感到可笑,这些意味着:认为不能有几种文明,只有一种文明,即西方的文明。”
——摘自《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 1784年,英国首相小威廉·皮特同意英美之间订立一个互惠商约,但是,英国船主们却强烈反对,谢菲尔德勋爵撰书宣称,根据《邦联条例》第九条规定,“ 国会不得签订商业条约以限制各州对外国人课以与本州人民同等的进口税及关税,或禁止任何种类货物或商品进出口之立法权。”因此,不存在美国用自己的关税或航海条约对仍然控制着美国市场的英国贸易进行报复的危险,美国国会在谈判商业方面的权力并不比调整州际贸易的权力更大,签订互惠商约毫无必要。后来制定的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八款第三项规定,“国会有权规定合众国与外国、各州间及与印第安部落之通商。”按照最高法院法官马歇尔的解释,商业不仅仅是贸易,“它是双方的相互交往”,是美利坚合众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国会的触角已伸到远离商业的领域,即国会有权控制州际交往的各个方面。
——摘自刘绪贻主编《美国通史》
材料三 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前提。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之一,也把它作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出发点之一。邓小平指出:“和平共处的原则不仅在处理国际关系上,而且在一个国家处理自己内政问题上,也是一个好办法。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同一问题,这也是一种和平共处”。在我国“一国两制”方针的实施,将突出表现为国家对阶级斗争的调节作用,而不是阶级压迫的作用。“一国两制”使大陆和港澳台同胞团结在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的旗帜下,扩大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突出了我国统一战线的民族的、爱国的性质。允许统一后的港澳台地区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并使这一制度同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同时并存,因而“一国两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资本主义的更充分、更长时期内、更高层次上的利用。
——摘自陈述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英“礼仪之争”反映的本质问题。(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美国《邦联条约》相比,1787年宪法关于美国国会权力的变化以及变化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依据和理论上的发展贡献。
据统计,到1988年为止,发达国家工业产品的平均进口关税水平,已由20世纪40年代的54%下降到4.7%,发展中国家工业产品的平均进口关税也降为14%左右。这说明( )
A.国际资本实现了全球自由流通
B.贸易壁垒制约发展中国家工业化
C.世界贸易中心发生了重大转移
D.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贸易自由化
1925年秋,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决议指出:“除尽力发展销售合作社外,目前必须用最大的力量支持一切富有生命力的生产合作社(农业公社、集体农庄、劳动组合、生产协作社、合作工厂等等)和那些应该提高更高阶段的国营农场。”联共(布)的这一决定( )
A.成为斯大林模式的理论来源B.确立经济高指标“赶超战略”
C.是对新经济政策的部分继承D.成为农业集体化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