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候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今诸候子弟或十数,而...

“主父偃说上汉武帝‘今诸候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今诸候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宜。愿陛下令谕候得推恩子弟以地候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于是上从其计亦如己愿”。上述材料中主父偃建议的巧妙之处在于    

A.以宣扬仁孝之道为由而削弱地方王国的势力

B.有利于刘姓政权且抚慰了异姓功臣

C.以分封王国子弟办法来调整统治者内部关系

D.以广建侯国的办法来拱卫中央政权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推恩令”的实施。根据材料,主父偃认为,诸侯封地广大,除了嫡子之外,诸侯众多余子都没有尺地之封,这会导致“仁孝之道不宣”,建议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让诸侯分封余子为列侯,巧妙地帮汉武帝实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主父偃以宣扬“仁孝之道”为由,巧妙地使大诸侯国分割为众多小封国,极大削弱了王国势力,故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异姓诸侯已基本不存在,“推恩令”针对的是同姓诸侯,故B项错误。“推恩令”目的在于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并不是为了调整统治者内部关系,促进和谐,此外选项也未体现“巧妙之处”,故C项错误。“以广建侯国的办法来拱卫中央政权”是分封诸侯的初衷,不是推恩令的目的,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推恩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唐朝时有一读书人贾六进士及第后被分配到审议军国大政场所的部门工作他应就职于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吏部

 

查看答案

钱穆先生在其《中国文化导论》中说“封建社会是各有封疆的各各关闭在各自的格子里面……诸候们各自涨破了他们的各自格子……郡县的新国家便逐渐形成其姿态与性质与旧的封建国家决然不同。到战国时七国乃至九个大强国几乎全是郡县的新国家了。”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分封的诸侯国是小国寡民

B.战国产生了中央集权国家

C.各国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

D.郡县出现适应了争霸需要

 

查看答案

商之继统法以弟及为主而以子继辅之无弟然后传子。……盖周时以嫡庶长幼为贵贱之制商无有也。故兄弟之中有未立而死者其祀之也与立者同。”这表明    

A.周代全面继承了商代的承继制度

B.周代的承继制度比商代更合理

C.周代在承继制度上确立了嫡庶差别

D.商代完全采取兄终弟及的承继制度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以下是雍正帝关于垦荒的两道上谕:

材料一 1729年,雍正帝指出:“向来开垦之弊,自州县以至督抚俱需索陋规,致垦荒之费浮于买价,百姓畏缩不前,往往膏腴荒弃,嗣后备省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地方官不得勒索,胥吏亦不得阻挠。”

——《世宗宪皇帝圣训》卷25

材料二 1735年,雍正帝下令指出:“各省开辟荒地……其中多有未实,或由督抚欲以广垦见长,或由地方有司欲以开科之多迎合上司之意,而其实并未开垦,不过将升科钱粮飞洒于见在地亩之中,名为开垦,实则加赋,非徒无益于地方,并贻害于百姓也。”

——《皇清文献通考》卷

(1)依据材料一指出:到雍正时清初的垦荒中出现了哪些不良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反映清初垦荒中存在哪一弊端?出现这种弊端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评价雍正帝的垦荒措施。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巳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材料二 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材料一、二摘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摘鳊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政府育官与选官制度”。根据村料一、二,指出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秦至隋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