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对历史进行合理阐释是重要的历史学习能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对历史进行合理阐释是重要的历史学习能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898年,康有为编撰《法国革命记》呈递光绪。他对法国大革命的描绘是:“流血遍全国。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十万之贵族,百万之富家,千万之中人,暴骨如莽,奔走流离,散逃异国,城市为墟,而变革频仍……普大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皆自法肇之也。”……1906年革命派在江苏创刊《复报》,田桐撰文说:“(法国革命)虽惨祸之来,骇人耳目,要皆彼迫胁我而为之者,我同胞又安敢辞哉语曰:流血者,自由之母也;立宪者,革命之产儿也。”

——摘自宋严萍《19、20世纪之交中国思想界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

(1)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一所蕴含的法国历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康有为与田桐审视法国大革命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并分析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

3综合材料一、二我们可以用什么史观来建构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并进一步谈谈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

 

(1)特点:法国政局长期动荡、政权更替频繁、政体反复变化;政治斗争的焦点是政体斗争,即君主制和共和制的斗争;法国确立共和制的道路艰难曲折,但民主共和的趋势不可阻挡。 (2)不同:康有为强调法国大革命的血腥性、破坏性;田桐强调法国革命的必然性、建设性。 原因:康有为以法国大革命的暴烈行为和恢弘声势来警示光绪皇帝,倡导维新变法;田桐认可革命流血的意义,号召人们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争取民主自由。 (3)史观:文明史观。 因素:个人因素,如阶级立场、政治倾向等:时代因素,如社会发展趋势、时代要求等。 【解析】 试题分析:(1)从图上可以看出,1789年7月14日在巴士底监狱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法国的君主专制政体被推翻,建立了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之后,法国政治制度不断变化,政局也处在动荡之中,其中经历了君主立宪制、帝制和共和制的多次反复更替的过程,一直到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诞生,才最终确立了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治制度。从时间、政体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法国近代发展的历史,可知法国政局长期动荡、政权更替频繁、政体反复变化;政治斗争的焦点是政体斗争,即君主制和共和制的斗争;法国确立共和制的道路艰难曲折,但民主共和的趋势不可阻挡。 (2)“流血遍全国。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普大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皆自法肇之也。”材料说明,康有为强调法国大革命的血腥性、破坏性。“流血者,自由之母也;立宪者,革命之产儿也。”田桐强调法国革命的必然性、建设性。结合维新变法时期的时代背景分析,康有为以法国大革命的暴烈行为和恢弘声势来警示光绪皇帝,倡导维新变法。1906年革命派在江苏创刊《复报》,宣传革命救国的道路,田桐认可革命流血的意义,号召人们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争取民主自由。 (3)材料一,法国经历了长期的曲折斗争,最终确立了共和制,说明民主取代专制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材料二中,康有为和田桐从不同的角度,对法国大革命做出了不同的评价,因此可以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建构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都须付出代价,如战争、浩劫、争权夺利和历史暂时的倒退……这些代价与文明进步所带来的成果相比是次要的。结合康有为和田桐的身份和所处在时代分析,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一是个人因素,如阶级立场、政治倾向等;时代因素,如社会发展趋势、时代要求等。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的确立·艰难的共和之路;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君主立宪制;史观•文明史观•评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面对战争带来的惨烈后果既需反思战争更需重新认识战争带来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二 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材料三 凡事都有两面性,尤其在历史这方面,有些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的在经济上压榨中国……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让中国人知道了固步自封的危害,也让那些怀着天朝上国思想的老顽固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必须向世界看齐。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

——新华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袁伟时认为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没有赢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这一观点的理解。

 

查看答案

从古到今历届政府一贯重视官员队伍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贼伤人,吏论以为斗伤人,吏当论不当?当谇。”

“今且令人案行之举劾不从令者致以律论及令、丞。有且课县官独多犯令而令、丞弗得者以令、丞闻。”

“吏有五善一曰中信敬上二曰精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龚敬多让。五者毕至必有大赏。”

——摘自《睡虎地秦墓竹简》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监察权渊源于我国古代的谏议大夫和御史制度,所以监察机关的职权应以弹劾权为主。至于弹劾的对象,则上至总统,下至政府各级官吏,范围十分广泛。……关于弹劾原因,主要是政府各官员的失职而引起的案件。孙中山在他所著《孙文学说》中指出,各院人员失职,由监察院向国民大会弹劾之,而监察人员失职,则由国民大会自行弹劾而予以罢免。

——摘自胡斌《孙中山的监察思想概述》

材料三 聂冬华是江西吉安一家制药公司的员工,2006年3月26日在公司的灌装室被蒸汽烫伤左臂和左脚。事故发生后,其亲属向吉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出工伤议定申请。2006年7月11日,吉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作出不予认定工伤的决定。聂冬华向吉安市人民政府提出行政复议,复议维持原决定,聂冬华遂将吉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告上法院。12月8日,吉安市吉州区人民法院审结了这起案件,原告胜诉。

——摘自岳麓书社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

(1)据材料一分析秦朝吏治的特点。从政治文明演进的角度分析秦出台上述法令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监察思想的主要内容并谈谈你的看法。

3概括指出上述三则材料在官员管理理念方面发生的变化。

 

查看答案

苏俄革命早期领导人加米涅夫说“我认为列宁同志是不对的他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我认为它还没有结束……说资产阶级民主制已丧失了实行民主的一切可能性还为时过早。”这番言论主要针对列宁    

A.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决定       B.退出一战的要求

C.《四月提纲》中的主张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查看答案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说“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趋势。”巴黎公社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建立国民自卫军               B.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

C.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         D.监督铁路运输和军需生产

 

查看答案

1872年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在版序言中写道了“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导致“纲领有些地方己经过时”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

C.纲领有些地方是错误的 D.工人运动的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