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雍正二年(1724年)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力排众议,全面推行“养廉银”制度。具体做法是将原由州县私征之耗羡(注:耗羡,即银两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有一定损耗,故征税时要增加损耗,这种附加称为“耗羡”或“火耗”。)提解归公,收贮于各省司库。各省长官根据下属不同级别、各地事物繁简程度定立分数,从司库提取相当部分作为“养廉银”分发各官,以为各级官员的“日用之资”,从而达到“不使累及民间”,“上不误公,下不累民”的目的。

——摘编自吴敌《雍正时期养廉银制度简论》

材料二:作为高薪养廉的典范新加坡的做法应当是具有示范意义的。新加坡总理年薪22.84万美元,而同期美国总统年薪是10万美元,而新加坡政府内第四级公务员(从事体力劳动的打字员、司机、杂役人员等)的收入是产业工人的16倍强。除此之外,新加坡的公务人员还有优厚的福利待遇没有计算在上列数据内(如退休金、假期、医疗照顾、在职培训、贷款等等)……在新加坡要成为高级官员是非常不容易的,新加坡从早期教育就开始寻找从政人才,对他们进行严格培训,并常常派他们到国外深造,并不计较家庭背景,而重实际能力。……在新加坡,由于立法周全而明确,执法严明,使贪污行为很容易被查处,而且还要为此付出相当大的代价,腐败的成本远大于收益。

——据《检察日报》(2004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雍正时期实行养廉银制度的主要特点。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新加坡的养廉政策较雍正的养廉银制度有哪些不同之处?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高薪养廉政策的认识。

 

(1)“养廉银”的实施与耗羡归公相辅相成;“养廉银”是按官职高低、事务繁简等来决定的;“养廉银”制度相对减轻了人民负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对整饬清代吏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不同:政府官员的待遇更高;对政府官员实行高标准选拔、严格培训,以保障其高素质;“高薪”与“严惩”相结合。认识:高薪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养廉反腐;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则从根本上建立了反腐的有效机制;严格官员选拔与加强操守教育也是反腐养廉的重要保障。 【解析】 试题分析:(1)据材料一“将原由州县私征之耗羡提解归公,收贮于各省司库。各省长官根据下属不同级别、各地事物繁简程度定立分数,从司库提取相当部分作为“养廉银”分发各官,以为各级官员的“日用之资”,从而达到“不使累及民间”,“上不误公,下不累民”的目的”即可概括雍正时期实行养廉银制度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作为高薪养廉的典范新加坡的做法应当是具有示范意义的”、“新加坡从早期教育就开始寻找从政人才,对他们进行严格培训……在新加坡,由于立法周全而明确,执法严明,使贪污行为很容易被查处,而且还要为此付出相当大的代价,腐败的成本远大于收益”即可分析较雍正的养廉银制度有哪些不同之处:政府官员的待遇更高;对政府官员实行高标准选拔、严格培训,以保障其高素质;“高薪”与“严惩”相结合。再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即可回答对高薪养廉政策的认识:高薪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养廉反腐;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则从根本上建立了反腐的有效机制;严格官员选拔与加强操守教育也是反腐养廉的重要保障。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雍正养廉反腐 新加坡高薪养廉·不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  有的学者把明末反封建礼教称之为“启蒙思想”或“启蒙主义”;泰州学派的支系,主张“唯情主义”的大戏曲家汤显祖也被认为是“深具启蒙思想的人”。这就容易使人们错误地以为16世纪明末的反封建礼教、主张个性解放的运动类似于发生在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我认为,上述两种运动不仅在表现形式,而且在实质内容上都有不同,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是以“唤起”理性为特征,而16世纪明末的反封建礼教的运动是以唤起人们的情感释放为特征。前者的结果是:自然科学重大的突破、社会科学基础的建立和资本主义民主制国家的建立。后者的结果是:虽有少数思想家仍然坚持反对封建专制礼教,但在清军入关后封建专制礼教的强化和对批判礼教的文人学士无情的镇压,使反对封建专制礼教的浪潮被打断了。

——北大教授汤一介《启蒙在中国的艰难历程》

评价材料中汤一介教授关于明末反封建礼教和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学者研究,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清朝人口总数为1.5亿,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增加到3.13亿,道光30年(1850年)达到4.3亿的人口峰值,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人口最高纪录,这创造了中国人口的奇迹。增长的人口,基本依靠本国生产的粮食来供养,这意味着,在清朝期间,粮食总产量比明朝的最高纪录又增加了一倍以上。但是中国为这一奇迹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庞大的人口压力使经济作物的生产和工矿业、商业的发展受到粮食需求的严格制约,大批多余劳动力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转移。这既加剧了社会矛盾,也使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古代人口发展史》

材料二  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较早,是最先面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国家。圈地运动开始后,英国就产生最早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政府往往采用血腥立法的手段来惩治失地农民(流浪汉或“懒汉”)。工业革命的进行,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加快。1834年,英国颁布了新济贫法。该法令规定,在济贫院,受救济者必须劳动才能得到生活必需品,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走出济贫院后能靠劳动谋生。19世纪末,英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办法开始向福利国家方向发展。1905年,在工党推动下,英国通过了《失业工人法》,规定了对失业工人的救助措施和解决失业工人再就业的办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为彻底解决失业和贫困问题,开始建立福利国家,试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摘编自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人口奇迹”出现的条件,并简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危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的不同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白寿彝先生曾说,史学创新只能如哥伦布的发现新大陆,而不能如瓦特的发明蒸汽机,白寿彝先生意在强调

A. 历史解释重在自由发挥

B. 历史研究要充分占有资料

C. 历史研究需要学以致用

D. 历史解释要尊重材料本意

 

查看答案

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指出:你有言论自由,但这并不是说你有权在电影院大喊“失火了”;同理,自由市场的原则也不意味着投资者可以在无序的资本流动中相互践踏。下列选项中最契合克鲁格曼观点的措施是

A. 建立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B. 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C. 组建区域经济集团                D. 推动混合经济式的发展

 

查看答案

有人评论某经济现象时,认为它有“能节制生产,毋使有羡不足”的优点,又有“独占一业,莫之与竞,则生产技术之改良进步将中止”的缺点。这种经济现象开始盛行是在

A. 19世纪末的美国                   B. 18世纪末的英国

C. 20世纪20年的苏联                D. 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