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北宋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苏轼称:“自建隆...

【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北宋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苏轼称:“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谏诤)著”。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平民)时”。

——摘编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

材料二 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元代出现了《陈州粜米》等多种包公题材的杂剧。清代小说《三侠五义》、戏剧《铡美案》等深入人心。包拯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后世人称“包青天”。

——摘编自徐忠民《包公叙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据材料一“皇帝鼓励官员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原因。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根据材料二“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元代出现了……多种包公题材的杂剧。清代小说……深入人心”,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包拯 【名师点睛】材料解析题解题的关键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找"与"读"往往是一致的,不需要将两者截然分开。找到有效信息。读材料时要善于抓关键词。无论材料的文字有多少,无效信息的干扰程度有多强,材料的涵义往往都在几个关键词上。从材料中找出有助于解题的信息:具体做法是:先分析材料,长材料分成几段,分别找出每段的信息;短材料分句,找出各句的含义;如果材料只是一句话,就找出它的字词如时间、地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等要素。这样层层剖析,找出材料所包含的所有信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人口的流动是人类社会一个重要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

1材料中的观点在中国古代长期被奉为准则试分析其受推崇的原因。

材料二 工业革命以后,英国向外移民逐渐成为一种日常事务,向北美和澳大利亚的移民,1871——1880年为157万人,1881—1890年为238.8万人……当一个民族占据了世界上极为广阔的空间时,对于缓解其母国的社会矛盾(尤其是给那些在当地社会没有发展希望的人一个退出机制),使其政治改革能心平气和地进行,显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因素。

——陈晓律《1500年以来的英国与世界》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的人口流动有什么样的影响

材料三 1937—1945年大量企业家、管理人员、科技人员与技术工人随企业大量迁往西南,工程师以上技术人员就超过2万人。高级知识分子十分之九以上、中级知识分子十分之五以上西迁……中国人牢不可破的地方观念被打破,新风俗、新习惯不断涌入。

——忻平《灾难与转折1937》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和影响。

 

查看答案

我国古代有许多特色鲜明、魅力独特的传统节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传统节日有的消亡了有的与其它节日融合了。春节、中秋、清明等则因其旺盛的生命力而传承至今这是因为    

A.家庭因素、孝宗敬祖切合传统文化的主题

B.历朝历代的传承与保护

C.节日起源的美丽传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D.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脉相承

 

查看答案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俸禄制度的实行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    

A.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B.肯定了郡县制进步性

C.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  D.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

 

查看答案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下列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对应关系符合此结论的是    

A.小农经济——封建制度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铁器使用——个体生产  D.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查看答案

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全国兴修水利工程10793处其中两浙路修建1980处。此外还在东南沿海修筑了长达500余里的江北捍海堰和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工程等。这反映了    

A.连年暴雨导致严重涝灾

B.水利政绩成为擢升依据

C.江南经济发展推动水利建设

D.人口大量增加需要新耕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