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吕氏春秋·上农》载:“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於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

《吕氏春秋·上农》载“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於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后稷曰‘所以务耕织者以为本教也。’”古先圣王倡导“先务於农”主要是为了    

A.安边境  B.尽地利  C.稳秩序  D.抑商业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分析材料,古先圣王教导百姓以农为本,“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可见古先圣王倡导“先务於农”主要是为了稳定统治秩序。故选C。安边境、尽地利、抑商业都是为了稳秩序,排除AB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名师点睛】应该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 (1)积极作用: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保护了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政治的发展和稳定,巩固了封建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从根本上重视农业的思想是正确的。 (2)消极作用: ①封建社会晚期,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和封建制度的解体,阻碍了社会进步,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 ②人为割裂农、工、商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工商业发展,农业发展也受到限制。 ③过多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破坏了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分单一。 ④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了环境恶化。 ⑤抑商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古代关于“五谷”的说法主要有两种最初流行的说法是指麻、黍、稷、麦、菽而后来最流行的说法是指稻、黍、稷、麦、菽。较早流行的“五谷”中无“稻”原因最有可能是    

A.水稻的栽培种植历史较晚

B.早期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C.的产量不及其它作物

D.民众饮食习惯发生变化

 

查看答案

【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北宋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苏轼称:“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谏诤)著”。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平民)时”。

——摘编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

材料二 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元代出现了《陈州粜米》等多种包公题材的杂剧。清代小说《三侠五义》、戏剧《铡美案》等深入人心。包拯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后世人称“包青天”。

——摘编自徐忠民《包公叙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

 

查看答案

人口的流动是人类社会一个重要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

1材料中的观点在中国古代长期被奉为准则试分析其受推崇的原因。

材料二 工业革命以后,英国向外移民逐渐成为一种日常事务,向北美和澳大利亚的移民,1871——1880年为157万人,1881—1890年为238.8万人……当一个民族占据了世界上极为广阔的空间时,对于缓解其母国的社会矛盾(尤其是给那些在当地社会没有发展希望的人一个退出机制),使其政治改革能心平气和地进行,显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因素。

——陈晓律《1500年以来的英国与世界》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的人口流动有什么样的影响

材料三 1937—1945年大量企业家、管理人员、科技人员与技术工人随企业大量迁往西南,工程师以上技术人员就超过2万人。高级知识分子十分之九以上、中级知识分子十分之五以上西迁……中国人牢不可破的地方观念被打破,新风俗、新习惯不断涌入。

——忻平《灾难与转折1937》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和影响。

 

查看答案

我国古代有许多特色鲜明、魅力独特的传统节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传统节日有的消亡了有的与其它节日融合了。春节、中秋、清明等则因其旺盛的生命力而传承至今这是因为    

A.家庭因素、孝宗敬祖切合传统文化的主题

B.历朝历代的传承与保护

C.节日起源的美丽传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D.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脉相承

 

查看答案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俸禄制度的实行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    

A.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B.肯定了郡县制进步性

C.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  D.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