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农业是罗斯福新政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推动美国国会通过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案的主要策略是“限额耕种”,农户自愿与政府签订市场协议,凡是根据政府“按户分配耕地面积计划”,“自愿”减少耕地、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财政部资金的津贴。……为了保证参加限产者享受“平价”,农业调整局下令铲除1 000万亩棉花并屠宰超过600万头猪。
1936年,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认为征收特定族群的税收来补助农民属于违宪行为,于是宣布1933年的《农业调整法》失效……1936年,美国通过了《土壤保护和国内配额法》。这个法案把农作物分成“消耗地力的”和“增加地力的”两类,政府依据这个法律向那些将耕地由“消耗地力的”作物改种“增加地力的”作物的农场主支付“保护土壤补贴”。
20世纪以前,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美国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平并不高。……罗斯福政府为了推动电力在农村的普及,颁布了《田纳西流域管理局法》和《农村电气化法》。为了配合《农村电气化法》,国会还通过了《电力合作社团体法》。农村电气化管理局利用政府资金,为农村电力合作社发放贷款,年利息低至2%,期限可达25~35年。
(1)根据材料内容,指出1933年《农业调整法》存在的缺陷,并分析之后通过的《土壤保护和国内配额法》的目的和调整策略。
(2)针对材料中美国的其他农业立法,谈谈其对农业发展的意义,并提炼出新政时期美国政府对农业危机的应对措施的特征。
“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实行高福利政策,福利国家的发展日趋完备。到了80 年代,西德总理科尔认为:“我们太贵了,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这说明此时西欧
A.社会秩序因高福利而不稳定
B. 资本主义国家面临解体风险
C. 福利政策存在弊端需要调整
D.社会消费大幅减少导致危机
恩格尔系数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一项经济学指标,指家庭中购买食品的费用占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观察下面的《1978-2005年中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化示意图》,从中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改革后城乡普遍实现小康 B. 农村居民生活负担比较轻
C. 城镇居民食品供应没跟上 D. 城乡生活水平始终有差距
中国平均关税从2001年的15.3%降到了十年后的9.8%,进口管理进一步简化,提高了贸易便利化的程度,基本上取消了进口配额。导致以上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挑战
D.亚太经合组织对中国进行制裁
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 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图中“GDP 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A.“二五”计划的实施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D.农村人民公社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