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经济布局的变化是考察历史变迁的一条大脉络。 材料一 唐中叶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加速...

经济布局的变化是考察历史变迁的一条大脉络。

材料一 唐中叶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加速,中国的大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经济发展水平上表现为南方优于北方。近代以后,自港口城市西行,生产力水平和现代化程度随地理距离的加大而不断下降,大体上形成“西部不如中部,中部不如东部”这种明显的区域经济差距。这种巨变,是近代生产力性质不同于古代生产力,地理环境的作用也有所不同的反映。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古代到近代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格局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为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线。此时期建设的新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如1955年国家对上海、天津的投资额分别为这两市折旧额的76%和104%,两市的工业产值增幅分别为负4.49%和1.4%,低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幅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建设总体布局的角度评析“一五”计划。

材料三: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是劳动力推动着这一阶段全球化进程。这期间,世界从大变为中等。“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从蒸汽船、铁路到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这期间因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而被迫中断。这期间,世界从中等变小。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软件的不断创新,网络的普及,让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

——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

(3)据材料三,分析全球化三个阶段在主体和推动力上有何不同?出现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变化:从古代南北差距为主变为近代东西差距为主。 原因:近代以前东部已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促成东部自然经济较早解体;东部地区对外交通和开放方便;近代工商业主要集中于东部。(6分,任答2点即可) (2)作用:初步改变了我国中西部工业、交通落后的面貌,新兴的内地工业基地逐步发展为中国重要工业城市,推进了全国工业的均衡发展。 局限:“一五”计划把投资过分集中于内地,没有充分利用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优势和发挥沿海老工业基地的作用,导致全国整体投资效益不高。 (3)第一阶段:国家和劳动力,第二阶段:跨国公司和各种硬件的革新,第三阶段:个人和网络的普及软件的创新。根本原因:科技的进步。 【解析】 试题分析:(1)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中国的大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近代以后??大体上形成‘西部不如中部,中部不如东部’”得出变化是指从古代南北差距为主 变为近代东西差距为主;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在鸦片战争后,随着东部沿海地区 通商口岸的开放,这些地区最早受到冲击,自然经济最先解体,由于东部沿海对外交通发达,可以更方便地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近代民族工业最先在这些地区创办,再加上东部以前经 济基础较好,所以导致东西部经济差距很大。 (2)评析主要分析事件的背景、阐述其内容、然后进行评价。联系所学知识“一五”计划重 点发展重工业,根据材料二“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可知“一五”计划投资倾向于中西部 地区,得出“一五”计划特点是项目和投资大量向中西部倾斜,集中发展重工业;联系所学得 出“一五”计划之所以项目和投资大量向中西部倾斜,是因为想要改变原来东西部差距过大 的问题,使我国经济布局更合理,之所以要集中发展重工业是因为我国重工业发展迟缓;对 “一五”计划的评价从积极和局限性两方面分析,积极影响是初步改变了我国中西部工业、 交通落后的面貌,新兴的内地工业基地逐步发展为中国重要工业城市,推进了垒国工业的均 衡发展。局限性是“一五”计划把投资过分集中于内地,没有充分利用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 优势和发挥沿海老工业基地的作用,导致全国整体投资效益不高。 (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比较能力。据材料一可知1.0、2.0阶段的主体是国家、跨国公司,推动力是劳动力和各种硬件,而3.0主体是个人,推动力是网络的普及和软件的创新;根本原因可从科技进步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来回答。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的转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经济全球化 【名师点睛】一五”计划其重大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 1、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开辟了广阔前途.有了这个初步基础,我们就可以在以后的几十年间逐步构建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大厦,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 2、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对农业和手工业搞合作化,把几亿农民和手工业者引向了社会主义道路,对资本主义工业搞加工订货,私营商业搞经销代销,最后全行业搞公私合营,实行定息,把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资本家也敲锣打鼓欢庆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里所没有的.这些崭新的经验,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史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3、积累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建设的宝贵经验.人们常说,中国是计划经济国家;实际上,认真制定计划,严格按计划办事,主要在“一五”时期.“一五”计划工作的经验,为以后的经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在虽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人们常说的全国一盘棋,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协调发展,合理布局等,这些计划经济的用语,都是“一五”时期总结出来的,迄今仍常用常新.这些经验看来今后仍然将要沿用,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4年3月26日,世界贸易组织公布了美国、欧盟、日本起诉中国稀土、钨、钼相关产品出口管理措施案的专家组报告,裁定中方涉案产品的出口管理措施违规。业内分析,继九种原材料案之后,我国稀土等产品限制再度被裁违规,这意味着我国多年来的出口配额制度或面临终结。这说明

A、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着严峻挑战

B、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不公平

C、世界大市场没有对中国真正开放

D、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尚未实现

 

查看答案

格瑞德在描述未来世界时说:“我们正生活在重新安排下一世纪的政治和经济的转变之中。未来将不会再有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种意义上的国家经济了。一国之内所剩下的只不过是组成那个国家的人罢了。”下列符合格瑞德观点的是

A、全球化即现代化       

B、全球化侵蚀甚至会淡化“国家”概念

C、全球化推动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 

D、全球化使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面发展

 

查看答案

、德法是西欧的两个大国,普法战争埋下了相互仇恨的种子,又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20世纪中期以后走向合作,如联合西欧国家建立欧洲共同体。据日本贸易振兴会统计,到1996年年中,全世界已有101个区域经济圈,其中68%以上即69个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建立的。导致“区域经济圈”在二战后大量建立的政治因素是

A、国际形势是影响国际关系走向的重要因素

B、区域集体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C、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最终会达成谅解

D、大国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查看答案

尤尔根·哈贝马斯在《包容他者》一书中称“欧盟条约承认成员国的独立和主权,因此,欧盟有义务尊重每一个成员国的民族认同”,同时指出:“未来欧洲联盟的合法性,在于所有成员国的共同利益,而不在于欧洲的民族自决意识,一个单一的欧洲民族在政治上是不存在的。”材料认为

A、欧盟体现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B、民族利益成为欧洲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C、欧洲一体化进程艰难

D、欧盟以尊重成员国利益为主要目标

 

查看答案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特里芬悖论”:“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特里芬主要指出了

A、实行浮动汇率,力保美元的独尊地位

B、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贸易体系,保持世界经济的稳定

C、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美国的贸易逆差不可避免

D、布雷顿森林体系会随着世界经济发展而崩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