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哥伦布首次航行时,率旗舰“圣玛利亚号”和“尼娜号”、“平达号”两艘帆船从巴寒罗那...

哥伦布首次航行时,率旗舰“圣玛利亚号”和“尼娜号”、“平达号”两艘帆船从巴寒罗那港口起锚横渡大西洋,船员们在船上储备了够吃一年的食物。他们的食物中不可能有的是

A.玉米            B. 葡萄            C. 牛肉            D. 面包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首先发现美洲,玉米是美洲的农作物,因此在哥伦布首次航行时,不可能有玉米,故A项正确;BCD项是欧洲的食物。所以答案选A。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6世纪初的头几年里,欧洲传统进口香料胡椒的价格在里斯本从每担80杜卡特(当时欧洲流行的一种金币)下降到每担20杜卡特。而同时威尼斯的胡椒价格却从每担42杜卡特涨至每担80杜卡特。这一史实可以作证的历史现象是

A. 商业革命       B. 价格革命

C. 物种大交换     D. 美洲大开发

 

查看答案

下图为新航路开辟示意图。图中所示的航线,属于迪亚士的航行路线的是

A.  

B.

C.

D.

 

查看答案

经济布局的变化是考察历史变迁的一条大脉络。

材料一 唐中叶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加速,中国的大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经济发展水平上表现为南方优于北方。近代以后,自港口城市西行,生产力水平和现代化程度随地理距离的加大而不断下降,大体上形成“西部不如中部,中部不如东部”这种明显的区域经济差距。这种巨变,是近代生产力性质不同于古代生产力,地理环境的作用也有所不同的反映。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古代到近代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格局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为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线。此时期建设的新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如1955年国家对上海、天津的投资额分别为这两市折旧额的76%和104%,两市的工业产值增幅分别为负4.49%和1.4%,低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幅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建设总体布局的角度评析“一五”计划。

材料三: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是劳动力推动着这一阶段全球化进程。这期间,世界从大变为中等。“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从蒸汽船、铁路到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这期间因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而被迫中断。这期间,世界从中等变小。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软件的不断创新,网络的普及,让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

——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

(3)据材料三,分析全球化三个阶段在主体和推动力上有何不同?出现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2014年3月26日,世界贸易组织公布了美国、欧盟、日本起诉中国稀土、钨、钼相关产品出口管理措施案的专家组报告,裁定中方涉案产品的出口管理措施违规。业内分析,继九种原材料案之后,我国稀土等产品限制再度被裁违规,这意味着我国多年来的出口配额制度或面临终结。这说明

A、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着严峻挑战

B、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不公平

C、世界大市场没有对中国真正开放

D、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尚未实现

 

查看答案

格瑞德在描述未来世界时说:“我们正生活在重新安排下一世纪的政治和经济的转变之中。未来将不会再有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种意义上的国家经济了。一国之内所剩下的只不过是组成那个国家的人罢了。”下列符合格瑞德观点的是

A、全球化即现代化       

B、全球化侵蚀甚至会淡化“国家”概念

C、全球化推动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 

D、全球化使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面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