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在实施“新政”时曾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资源。”据此理解正确的是
A.罗斯福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
B.罗斯福认为富人更富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C.罗斯福认为民生问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
D.评价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穷人具有足够的生存资源
1908年4月3日《申报》这样报道:“沪宁铁路告竣……举行开车典礼仪式,中西官绅到者甚多,颇极一时之感。”史料说明了
A.国民政府建立后,南京和上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B.中国交通工具近代化的开始
C.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交通运输走向近代化
D.民国时期铁路建设有了较大进展
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1985年1月,国家决定把长江三角洲开辟为经济开放区,1988年4月又决定扩大该开放区的范围。国家作出该决定的主要目的是
A.建设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B.深化对外开放,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并带动内地开发
C.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树立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D.配合浦东开发的进程,发挥其龙头、辐射作用
1938年3月5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我之对倭,在以广大之空间土地,求得时间持久之胜利;积各路之小胜,而成全局之大胜。”这里,蒋介石
A.认为时空因素是胜利的根本
B.效仿中共全民族抗战路线
C.暴露出消极抗战的思想
D.表达了持久抗战的思想
中国最早革命的主体力量是海外的留学生群体,还有一部分海外华侨和会党。与当时中国的普通民众没有太大的关系,更谈不上“主义”深入底层老百姓的问题。中国革命从“精英革命”转向开始重视深入民众的“平民革命”,最早的是
A.南昌起义 B.井冈山革命道路开辟
C.北伐战争 D.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