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

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讲的是五谷获利不及烟草、木棉等经济作物获利,这说明了当地农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所以答案选B,其他选项不符合,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表(部分),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A.注重农业工具的创新                B.推广农业经验

C.注重农时,因地制宜                D.讲究精耕细作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1961年2月2日,肯尼迪向国会提交经济复兴与增长计划,建议通过下列法案:(1)对失业津贴增加13个星期的临时补助;(2)在为期15个月的时限内,把救济金扩大到失业工人的子女;(3)重新开发萧条地区;(4)增加社会保险金并鼓励提早退休;(5)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并扩大最低工资法的实施范围;(6)给生产谷物的农民提供紧急救济;(7)为全面的房屋建筑和贫民窟的清除计划提供经费。1961年6月底,这些法案虽经国会作了某些修正,但基本上获得通过。

材料二  1980年竞选胜利的里根,身边聚集了一批经济顾问,有弗里德曼、格林斯潘、拉弗、里斯顿、麦克拉肯等货币学派和供应学派经济学家。上台后的施政纲领主要包括下述6个方面;大规模削减个人及公司所得税大规模削减非国防开支放慢货币增长速度,抑制通货膨胀;切实放松政府管制。

材料三  克林顿政府的经济政策,既有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基础也有所创新,人们称之为新凯恩斯主义或克林顿经济学。就是把凯恩斯主义、现代货币主义、供应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与政策主张综合在一起。……由于放松了对劳动力市场的管制,增加了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根据1996年通过的耕作自由法,联邦政府不再扮演农场主的最终保护角色,它还将向农场主提供固定的款项,但逐年减少,使农场主种更多的土地,并且自己决定种什么……减半征收小企业长期投资的资本收益税,刺激了企业的投资和技术创新活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肯尼迪经济政策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经济运行模式的理论依据。

(2)概括指出材料二的经济政策与材料一相比有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克林顿经济学的理论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经济政策取得的成果,并分析该成果的时代原因。

 

查看答案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巨大灾难,但是,它却给苏联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上升50%左右。同年,苏联向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

1936年苏联的一个文件报道,1932年在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另一个苏联文件报道,约有1700名美国工程师在重工业部门工作。……1929~1932年间,美国出现了大的不景气,工程师们去苏联是由于他们在美国找不到工作。

……在1926年以前,苏联只从西方得到数量不大的短期公司贷款,而且利率高达15%~20%危机发生以后,1929年英国开始实行对苏出口的信用保证制度……1935年,苏联从德国获得它历史上得到的第一笔财政贷款,期限5年,利率仅6%1936年英国给予联的一笔贷款利率又下调为5. 5%。

材料二  斯大林在20年代后期批判托洛茨基说的利用西方的资金和技术会造成经济上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和被控制时说:“以为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国民经济的东西,这就是愚蠢之至……引进技术和设备是为了增强自身的生产力,保证苏联的经济独立,而不是使苏联变成依赖国际资本主义的小螺丝钉。”

材料  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材料四  1933年,美国罗斯福政府承认苏联:“事情的真相是,承认是得到了渴求俄国市场的企业界人士广泛赞颂的,罗斯福的决策仅仅是使美国的行动与世界上大多数其他国家相一致而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为苏联的工业化提供了哪些有条件

(2)根据材料二判断苏联之所以能够抓住有利时机,发展本国经济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化的主要成就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查看答案

西汉经学家刘向曾说过:“世异则事变,事变则时移,时移则俗移”。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代中后期)应运而生的商人是消费生活中的弄潮儿,一般的庶民地主不能与其匹敌,积累起高额资本的商人最爱高消费,……对静态的传统农业社会注入了活力,冲击了社会等级制度,冲击了传统的人伦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化的批判。……明代社会消费风俗的变迁也正是明代社会内在矛盾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伤风败俗的性质,体现着封建政治的腐朽性。……文化消费的社会层次下移,市民阶层和村夫野老逐渐取代文人士大夫,成为文化消费群体的主体力量。

材料二  民国元年,迁到北京不久的民国临时政府和参议院颁发了第一个正式的服饰法令,即《服制》。该法令对民国男女正式礼服的样式、颜色、用料作出了具体的规定……1912至1919年间,民国政府又颁发了十余项服制,发人深省的是,民初服制的选样,基本上采用西洋服式为主。虽然,其中不乏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组合……当时的上海、天津、北京、南京等城市的政界、知识界率先剪辫易服,商贾亦为之推波助澜,机敏的商家则抓住了改元易服这一商机。民国元年北京《大自由报》刊登此类广告:易服者注意:启者民国共和告成国民剪发易服以壮我国气象一新。本主人有鉴于此故,由上海特聘高等裁剪名师专做西式各种改良便服并各国维新便帽无不完备。敝局非图渔利实因鼓吹易服起见,凡士商各界请一试之,方知予言不谬。

材料三  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民俗变迁的主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明代的消费风俗呈现出哪些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俗移”揭示出怎样的“世异

(2)民国政府为什么要在服饰方面作出“具体的规定”?据材料二,概括推动民国时期服饰变化的主要因素。

(3)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的)三个重要特点”,任选其一进行阐释说明,并举一例予以佐证。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习俗变迁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需获得内阁的支持。

材料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材料三  西方国家实行的代议制度,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其核心是经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由于各国的政体不同,议会在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从两国政府首脑与议会(国会)、内阁的关系中,指出丘吉尔言论的依据。

(2)材料二反映了德国政体的什么特点?这一特点给人类历史带来了什么影响?

(3)以英、美、德为例,分别指出三国议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地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