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食货五》记载,永乐初,西洋刺泥国回回哈、只马哈没奇等来朝,附载胡椒与华商互市,有司请征其税,为皇帝所拒绝,并发表议论说:“商税者,国家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这说明
A.皇帝推行好客之道 B.华夷思想根深蒂固
C.清初海禁政策松弛 D.中外贸易盛况空前
明清时期有一类土地被称之为“族田”,按其地租用途不同有诸多名目:如义田是为赡济本宗族中贫而不能自业者,学田作为鼓励教育族内子弟的费用。明清两朝的政府也在法律上作出规定以保障宗族对这类土地的所有,禁止侵没盗卖族田。对上述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A.族田属于国家所有,所以政府禁止盗卖族田
B.族田的存在加剧了明清时期的土地兼并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C.义田的存在说明宗族组织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对底层贫困民众的救助义务
D.族田收取地租体现了租佃经营的方式,由于租佃经营在江南地区比较普遍因此族田只在江南地区存在
《汉书·食货志》:“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业单位产量低 B.农民赋税重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土地兼并严重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在不断变革,下表是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的梳理,表格内容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秦朝 |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
两汉 |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
隋朝 |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
唐末 |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
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永乐初年,被政事累得半死不活的朱棣终于无法忍受下去了,……自己纵然全力以赴没日没夜的干工作,还是很难完成,在这种情况下,他任命解缙等七人为殿阁大学士,参与机务,组成了明朝的第一任内阁。这反映出
A.取消丞相从制度设计调动角度是不合适
B.明朝的内阁制完全是此前丞相制度的复制品
C.内阁的出现完全是出于降低劳动强度的需要
D.明朝丞相制度的消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东海县博物馆于1993年从尹湾六号汉墓发掘出土《集簿》载:(公元前13年)前后的东海郡“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其中所载“县、邑、侯国卅八”和《汉书·地理志》东海郡完全吻合,它虽然只有短短的650余字,却包括了数十个项目的综合统计,此段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有
A.说明封国仍是朝廷的严重威胁
B.《集簿》对研究东汉地方行政制度有学术价值
C.当时仍然实行郡国并行制
D.表明西汉以前郡县制尚未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