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中学高二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三位江苏近代历史人物的有关资料。这三位历史人物的共同之处是( )
①他们积极创办近代民族企业
②他们都有“实业救国”,挽救民族危机的爱国思想
③他们的企业在“一战”期间得到迅速发展
④他们推动了近代江苏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下图是近代实业家张謇在筹建大生纱厂时发行的股票,该厂建立的有利时代背景是
A.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走向瓦解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
C.列强放松对中国经济的侵略
D.国民政府鼓励民营经济发展
在1872-1885年的第二阶段中,虽然国防工业仍然是主要的着眼点,但也有更多的关注投向了发展一些追求利润的企业。这类“洋务”逐渐被看作是“时务”,因为它们乃针对国家的急迫事务而开办。这里的“时务”是指( )
A.兴办民用工业 B.创办军事工业
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D.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新文化运动期间,新派诗人刘大白的《卖布谣》写道:“土布粗,洋布细,洋布便宜,财主欢喜。土布没人要,饿倒哥哥嫂嫂。”这首歌谣反映的实质是( )
A.外国商品价廉物美 B.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C.民族经济发展艰难 D.外商企业垄断市场
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廷规定外国商船“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材料所述规定( )
A.断绝了中外经济交流 B.意在扼制工商业的发展
C.禁止国人赴海外经商 D.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
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
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