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民国建立后的第一个十年间,因受到政府实业政策的刺激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有利条件。当时各行各业的发展势头比以往迅猛得多。有相关资料反映,1912-1922年间,全国各地投资创设的近代企业达到1783家。
材料二 民国初期,原有和新建的各类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为使自己存身于激烈的商战激流之中,不但渴望获得最新的技术设备,而且渴望获得精通工艺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的人才。先期通过各种途径出国攻读机器制造、财政金融、纺织工程、应用化学等专业的留学生,相继在实业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国内各地举办的高、中等专业院校相继培育了一大批不同层次的企业人才,在一部分近代企业内成为骨干力量。社会和企业自办的各种职业学校、养成所、训练班纷纷涌现,这种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广大中小企业群解决了燃眉之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才供需的突出矛盾。
——摘编自徐鼎新《中国近代企业的科技力量与科技效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期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时期企业人才的主要来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宋时期中国声威远播,其富甲天下吸引着远近各国商人纷至沓来。由于海上交通空前发达,历代政府高度重视海外贸易,而陆路交通又时常受到西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和控制。因此,这一时期,海外贸易逐渐取代对外贸易的格局。
材料二 清初,清政府采取闭关政策,限制海外贸易。康熙在位时,曾一度开放漳州、澳门、宁波等少数港口,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又趋繁盛。到乾隆、嘉庆年间,面对美国等国殖民者在沿海的非法活动,对外通商只限定在广州一处,清政府又一次将海外贸易封闭起来。
——摘编自李世龙《试论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时期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采取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相关统计资料表明,2014年人均国民收入3975美元以下,为中等偏下及低收入国家,排名第十的美国人均国民收入为43017美元,是中低收入国家的10-40倍以上。这说的是全球化中的( )
A.环境问题 B.东西问题
C.南北问题 D.主权问题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因经济水平差距过大,很难结成经济集团。突破这一传统经济理论的是( )
A.欧共体的建立 B.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
C.联合国的成立 D.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某国际金融机构将部分资金专门用于向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发放优惠无息贷款,还款期限可长达50年。这个机构可能是( )
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的“八五”计划顺利完成,但随后经济增长率停滞和下降,“九五”“十五”计划均未完成。导致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是( )
A.改革措施过于激进 B.没有根本突破斯大林模式
C.世界经济危机影响 D.个体生产束缚了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