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说:“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

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说:“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徽商这种资金流向和消费形态不能反映

A.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只能是自然经济的补充

B.中国传统商人深受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影响

C.专制体制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巨大障碍

D.帝国时代商业资本不会转化为产业资本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据材料“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只能是自然经济的补充,故A正确,排除。提倡程朱理学说明中国传统商人深受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影响,故B正确,排除。缙绅化、程朱理学说明专制体制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巨大障碍,故C正确,排除。帝国时代商业资本不会转化为产业资本,过于绝对,应该是缺乏足够资本,故D错误,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商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耕牛的极度缺少     B.精耕细作的需要

C.冶铁技术的落后     D.小农经济的局限

 

查看答案

《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科举制让人埋首功名

C.坊市制度已经崩溃                       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查看答案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之后,除了王室,中国的民间社会基本采取“分户析产制”,即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这一制度

A.颠覆了宗法制的传统    B.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

C.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D.提高了土地自由流转率

 

查看答案

材料  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钱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查看答案

材料:

明穆宗朱载垕即位时,面临“四方之民竭矣,各处之库藏空矣”的窘境,国家财政严重紧张。北部鞑靼部落持续进犯,东南沿海倭寇之乱屡打不绝。内忧外患的局面使他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政策过于严厉对于王朝统治并无好处。

1567年,明朝政府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开始大规模对海外贸易征税,史称“隆庆开关”。从此,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合法的地位,明朝出现一个比较全面的开放局面。

当时明朝的产品诸如丝织品、瓷器、茶叶、铁器等,广受世界各国欢迎,而许多国家缺乏名优商品能满足明朝的国内需求,只好以白银支付所购明朝商品,引致白银大量流入明朝。从1567年到1644年这段时间,海外流入大明国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市场在白银的驱动下,前所未有的活跃起来,它促进了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商帮的形成和市镇的兴起。大批中国商品以东南亚为跳板流入欧洲和美洲,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和影响了欧洲工业技术的革新,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做出了贡献。

——摘自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朝“隆庆开关”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隆庆开关”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