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说:“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说:“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己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命令权),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审驳权),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据此可知唐朝的三省制

A. 进一步削弱了君权         B.降低了行政效率

C.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提高了行政效率

 

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他们现在己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命令权),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审驳权),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唐朝的三省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故D正确。三省制使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故A错误。三省制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故B错误。三省制反映了中央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与地方控制无关,故C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下列最能引起文中“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的举措是

A.实行中外朝制度       B.实行察举制

C.封邦建国              D.推行郡县制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拓跋宏,这位非常类似二十世纪凯末尔的君王,以无与伦比的魄力,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地全部接受。

材料二  (王安石)于是上万言书,以为:“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

材料三  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材料四 (南宋)朱熹尝论安石“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之极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孝文帝“全部接受”汉文化的实质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为解决财政危机,王安石在“治财有道”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与富商夺利益的措施?

(3)材料三、四对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的认识是否正确?据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

材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材料三   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是如何实践其思想主张的。

3)材料三涉及王安石变法的那些措施?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分析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但现在必须防止这种使自由的雅典人变为奴隶的情形重演。这一点,首先是通过普遍实行的措施,例如禁止缔结以债务人的人身作抵押的债务契约而做到的。……至于其他方面,梭伦把公民按照他们的地产和收入分为四个阶级……只有三个上等阶级的人才能担任一切官职;只有第一阶级的人才能担任最高的官职。

材料二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v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提取有效信息论证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措施的相似点。

(2)依据上述材料分析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影响。

 

查看答案

《吕氏春秋》一书中有“上田弃亩,下田弃畎。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等描述,并提出“欲尽地利,至劳也”等重要思想。其想阐明的基本观点是(   

A.只要爱惜民力就能缓和阶级矛盾  B.与民休息才会调动农民积极性

C.精耕细作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D.在生产劳动中要注意劳逸结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