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

《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判断的能力。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信息可以推断出这与西周的分封制度有关,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B项错误,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提及郡县制,排除C;材料信息没有提及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是汉初地方行政制度,排除D。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1.分封制: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称“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有利于巩固周王室的统治,但因受封诸侯有较大的独立性,所以出现了后来的春秋争霸。2.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秦汉。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地方长官不得世袭,由皇帝任免,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行政体系;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chǔ)锭次,以纸钱置坟头。”该材料中的习俗(    

A.起源于明朝中期                                  B.仅流传于中国北方

C.受外来文化影响                                  D.受宗法制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某历史研究小组从图书馆查阅了一套《中外思想家转》,从中摘抄了涉及以下人物的部分内容:孔子 苏格拉底  朱熹  黄宗羲 威廉·莎士比亚 卢梭 梁启超 陈独秀

请从上述人物中至少选取三人构成一个主题,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正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罗马早期,军队的服役期非常短。随着战争规模的升级,服役期变得越来越长,而符合征兵财产要求的公民越来越少。执政官马略规定,士兵一旦入伍,必须服役满16年。服役期间,由国家统一供养,并按照等级发给薪酬。……马略接受了罗马军团逐步向方阵队形演变的趋向,把步兵大队作为基本的战术组织。他强化了长矛兵的地位,将长矛方阵置入军队主力之中。他将重步兵按照训练程度重新划分了军团,还极大强化了远程火力和骑兵。事实证明,马略的军事改革对维护奴隶制国家确有实际效果,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权力在统帅们之间辗转,罗马共和国在一系列的内战后迅速转变为罗马帝国。

——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略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材料二  1901年,清朝下令停止武举,命各省筹建武备学堂,并决定裁汰20%至30%的绿营和防勇,建立按西方国家的营制、采用洋操训练、使用洋枪、洋炮的“常备军”。……直到清朝覆亡,总共只编成十四镇和十八个混成协(旅)、 又四标(团)及禁卫军一镇,约17万人左右。……为争夺“新军”的指挥权,激化了满、汉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于“新军”军官多选用国内外军事学校毕业生,对士兵也要求具有某些文化知识,从而为革命知识分子的活动提供了条件,最终使“新军”成为一支反清力量,这是清朝统治者始料不及的。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军事改革的原因及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摘编自历史《地理志》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变动”具体表现。

材料二    在中世纪,议会的立法权实际上是不完备的。……1688年确立议会主权后,法律的创制权转为议会控制。但是,国王仍然拥有法律的审批权。1703年,1703年,安妮女王最后一次动用否决权,此后,英国女王再也没有行使国否决权,议会完全确立了最高王法权威的地位。在中世纪,上院地位高于下院。但是,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打击,特别是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下院的地位更加重要,所有重要的法院几乎都来自下院。1911年,一项议会改革法案规定,下院通过的议案被上院否决后,只要在两年内连续通过三次便可以直接呈国王批准。这样,上院的否决权实际上只剩下两年延搁权。到1949年,两年延搁权改为一年,议案在下院重新通过的次数由三次改为两次,上院权限的下降使下院在立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得到确定。

——摘编自洪波《世界政治制度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议会立法权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趋势的原因。

材料三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摘编自钱缪《中国历史政治得失》

(3)概括材料三钱缪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材料一、二指出古今中外政治制度“变动”的共同目的。

 

查看答案

“他们提倡注重艺术家的主观性 自我表现,以民族奋斗的历史事件和和壮美的自然为素材,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使画面丰富多彩、完整统一。”与材料中风格一致的作品是(    

A.《马拉之死         B.《日出·印象

C.《格尔尼卡         D.《自由引导人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