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钱穆在《中国历史上之考试制度》中说:“清末人却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也连根拔去。民...

钱穆在《中国历史上之考试制度》中说:“清末人却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也连根拔去。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材料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科举制度可以杜绝官场的腐败 

B.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曾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C.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产生民国用人弊病的根本原因 

D.科举制度被废除是“预备立宪”的结果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科举制度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中“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反映出废除科举制后出现的选人、用人问题,因此,钱穆的观点是科举制曾有利于选拔人才,B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杜绝”一词绝对化,材料信息亦无从体现,排除;C项结论过于夸大化,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信息无从体现,排除。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查看答案

宋仁宗曾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材料中的现象产生的主要作用是(    

A.降低决策失误以维护统治                    B.提高言官地位以加强集权

C.通过权力制衡以巩固皇权                    D.通过行政分工以提高效率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查看答案

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 《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 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 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查看答案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丞相王绾及群臣的建议纯粹出于守旧情绪

B.“地远”论实际上是一种现实困境

C.朝议能避免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

D.丞相权力大,左右着皇帝决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