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

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A 【解析】 试题分析:宋代时我国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推广到闽粤等地,元代时棉纺织技术进一步发展,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明朝时期棉花的种植进一步扩大,民间麻的种植量大量减少,故A项正确,D项错误;B项与明代的时间不符,排除;明代,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超过了官营手工业,故C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棉纺织技术。 【名师点睛】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两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呈现不断萎缩状态;私营手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到明朝中后期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2)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地域分布广泛,生产规模巨大,分工细密,产品种类多,生产技术先进。 (3)中国古代的手工业,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欧非地区,广受赞誉。 (4)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工场手工业的出现。从经营的方式来看,私营手工业经历了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的转变。到明朝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5)经济重心南移与工业分布的相应变化。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起初在北方,以后逐步移至南方。大约到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完成了从北方到南方的变迁。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有不少工业部门、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转移到南方。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丝织业地区分布的变化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6)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王家范、谢天佑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小农经济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B.小农经济生存条件脆弱

C.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D.小农经济生产工具简单

 

查看答案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长时间演进的结果,并不是今天才有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2)分别说出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3)当今世界经济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21世纪,中国主动融入这一趋势的主要表现。

(4)请站在发展中国家的角度,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查看答案

任何经济体制运行机制的确立、发展都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摘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在斯大林经济体制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曾取得巨大成就,1940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后来,该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虽历经几次改革,都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到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陷入困境,出现了危机。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材料三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坦率的讲,我们过去搞社会主义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问题,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他在金融领域的体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斯大林经济体制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3)材料三中,邓小平认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路比较好”,“好”在哪里?中国在借鉴、吸取苏联经验教训的同时,是如何调整自身经济建设道路的?

(4)假如将上述材料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你认为最恰当的主题是什么?

 

查看答案

在近代中国的时代变迁中,个人的无奈与抗争折射了民族的命运,也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化之路的曲折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范旭东,1883年10月24日出生在湖南湘阴县,幼年丧父,生活十分贫困。1900年东渡日本留学。他当时的校长酒井对他说了一句话: “俟君学成,中国早亡矣。”范旭东深受刺痛,决心改学更有强国之用的学科,1910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理科化学系。

——《范旭东小传》

材料二  1915年,范旭东在天津创办久大精盐公司,股本5万元。那时的中国,无法自己制造精盐,被嘲笑为“食土民族”,精盐市场,长期被英商和日商垄断,于是他在塘沽的渔村开始研制精盐,很快令纯度达到90%以上。范旭东亲笔设计了一个五角形的商标,起名“海王星”。 久大精盐很快遭到国内外盐商的围剿,日商在报纸上散布“海王星”有毒的谣言……久大精盐在很长时间内无法销到长江以南,范旭东甚至还被军阀绑架,靠他的总长哥哥四处斡旋才被放了回来。

——李沛霖《民国时期远东第一》

材料三   1912年民国初建,百废待兴,“实业救国”成为诸多仁人志士挽救民族和国家的一种选择,特别是民国政府对事业的鼓励更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刚刚回国的范旭东于1915年创办久大精盐公司,在1917年销出精盐1万担,1923年增加到4万多担,1936年达到顶峰,约50万担。

——摘编自《历史教学》第2016年第3期

材料四    抗战爆发后,新的久大精盐厂在四川自贡宣告成立,他的盐碱公司受到诸多的困难和阻挠,一直没有打开局面,最终也没有重现战前面貌……范先生的半生坎坷,象征了数十年来中国民族工业的坎坷!中国如不能独立自主,中国政治如不能独立自主,中国政治如不能走上民族的道路,则民族工业是没有方法发展的……假如范先生的心血是灌溉在民主国家的土壤里,我们知道他的果实一定比现在更加丰硕,更加美丽!

——1945年10月6日《新华日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范旭东赴日留学且选择理科化学系的原因。

(2) 据材料二,指出久大精盐公司当时面临何种处境?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久大精盐公司在1915~1923年期间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4)材料四中范旭东的企业最终“没有重现战前面貌”说明了什么问题。

 

查看答案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长期以农业发展为主,商业发展作为农业的辅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师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材料二  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唐·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三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材料四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何种土地制度?这一土地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3)材料四中所指的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结合材料二加以说明。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的农商关系,并揭示这一关系形成的政策因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