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33~1934年苏联粮食产区的小麦交售价格是每公斤3.2~9.4戈比,而每公...

1933~1934年苏联粮食产区的小麦交售价格是每公斤3.2~9.4戈比,而每公斤面粉的零售价格是35~60戈比。这反映了当时苏联    

A.抵制欧美国家农产品倾销            B.计划经济体制开始确立

C.实施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             D.城乡间经济交流频繁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斯大林模式”——工业化建设及其影响,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项题干信息没有提及,排除;B项在题干所示时间之前就开始了,而且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说法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1933年至1937年是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从题干材料小麦和面粉的价格明显看出苏联的工业化牺牲了农业,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C。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工业化建设及其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B.强制推行余粮征集制

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

 

查看答案

列宁曾说:因为战争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列宁意在说明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的必要性

B.推行固定粮食税符合实际

C.俄国有必要退出一战

D.实施新经济政策刻不容缓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经济发展示意图

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  “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摘自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

材料三  有专家指出: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请回答:

(1)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叙述有序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强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30年来引领中国人民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三个历史节奏。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认为: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文明的历史意义比国家的历史意义更大。他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材料二  从罗斯福以“新政”为纲领竞选总统,到“新政”的整个实施过程,美国国内对其一直有两派观点:一种认为罗斯福“新政”抛弃了美国传统的、至为宝贵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走上了一种类似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道路。另一种则赞同罗斯福的做法。罗斯福把赞同和反对的两派代表请到白宫开会,就即将颁布条文的措辞取得了协议。企业家们和他们在国会里的代言人之所以同意,是因为他们当中有些人认为,一切自由竞争都应该停止。正如琼斯一拉姆森机械公司当时的经理拉尔夫·弗兰德斯所说,他们“完全相信,要复兴和繁荣,就非限制竞争不可”。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美国社会实录》

材料三   1958年,“开放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成为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的著名口号。70年代末广州郊区出现了“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  宣传标语。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文明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文明在经济上是如何相互借鉴并创新的?

(2)你是否同意材料二中反对派的观点并阐明理由;结合史实说明赞同派认为的“要复兴和繁荣,就非限制竞争不可”在罗斯福新政中有何体现?

(3)材料三中的口号反映出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将要发生怎样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评析三国政策的相同之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郑和之远航是要以德怀远,不仅不事掠夺,而且还送上大量礼物,以寻求对方之“朝贡”。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评价郑和远航时说:“应该特别提到,中国人从不抢劫和屠杀,与葡萄牙人、荷兰人和侵略印度洋的其他欧洲人显然不同。”这种武功对国力的贡献只能是负数,如何能不劳民伤财?其作用只是满足一下帝王们的政治虚荣心而已。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哥伦布们远航是赤裸裸的占有与掠夺。葡萄牙的一位远征的船长就公然表示:从好望角前行,我们不愿放过任何东西,而听其逃脱我们的控制,从苏法拉到日本的辽阔领域内的一切,我们都急于染指……没有任何一个角落我们没有占领,没有任何一个角落我们不希望归属于我们。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材料二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全球化的参与者到塑造者,逐渐走向了全球化舞台的中央……今年,中国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远景与行动》,这标志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正式出台,这不单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升级版,也是中国提出的全球化战略的一部分。

——《中国版的全球化方略:一带一路》

材料四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一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节选2013年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重要演讲

阅读后请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郑和与哥伦布海外活动的特点及其性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对15~18世纪世界白银的流向及其原因进行说明和解释。

(3)据材料三、四指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国内国际背景及价值追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