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多年来,家谱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受到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成为除正史、方志、考古资料以外最重要的资料来源。家谱取得这一地位的最主要原因是它( )
A.记载了某一家族的兴衰荣辱
B.起到了凝聚社会群体力量的作用
C.增加了历史材料的种类数量
D.弥补了正史和地方志缺载的漏洞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均田制的瓦解,农民大量逃亡,使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安史之乱后,国家失去有效地控制户口及田亩籍帐的能力……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并全部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役;两税分夏、秋两次征收等。 ——摘编自《唐史十二讲》《中国改革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有哪些积极作用。
(原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部分国家CDP 总量占全球GDP 总全比例表(单位:%)
| 1820年 | 1870年 | 1913年 |
清朝(中华民国) | 32.9 | 17.2 | 8.9 |
大英帝国 | 5.5 | 24.1 | 21.1 |
美国 | 1.8 | 8.9 | 19.1 |
法国 | 5.5 | 6.5 | 5.3 |
德毒志帝国 | 3.9 | 6.5 | 8.8 |
日本帝国 | 3 | 2.3 | 2.6 |
上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提取其中两项有关上述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改革初期,中国领导人把前20年(1957—1977年)经济发展的失败归咎于当时思想教进的“左”倾经济战略和政策,因此改革最初目标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这标志着中国领导人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念、理论以及目标模式有了重大的突破。到90年代初,已经形成“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机制,这为90 年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际土并没有宏大的预先设计,而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铺就了转向杜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
——摘编自胡鞍锅《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
材料二20世纪60 年代末和整个70年代,美国经历三轮严重的经济问题:经济减速、物价上涨。1981年里根当选为美国总统,进行改革。在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理论基础上里根政府提出了《经济复兴法案》。该法案可简要概括为:“减缓和稳定货币供给”、“降低税率”、“缩减政府福利支出”和“减少玫府干预”。经过改革,美国经济于1982年12月走出危机,并持续增长65个月,成为战后和平时期美国经济增长持续时问最长的一次;同时,通货膨张水平下降到3%~4%的较低水平,失业率在1988年底回落到5.3% 。
——摘编自朱太辉《美国里根政府改革的策略和战略值得借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核心内容及其不断深化的原因。
(2)(原创)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里根政府的政策和之前的不同之处。综合材料一、二,归纳中美两国经济改革的相似之处。
某西方学者说:“1945 年的和平从一个意义上说是决定性的,从另一个意义上却是制造了分裂,从第三个意义上说,又是目光远大的。”该学者所说的“第三个意义”是指( )
A.世界经济体制趋向制度化规范化
B.多极化趋势出现冲击了两极格局
C.德日意变成稳定和平的民主国家
D.美苏未达成持久共识而爆发冷战
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其中约有1700名是美国工程师。同年,苏联向英美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 ,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这表明
A. 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援助
B. 苏联社会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人才
C. 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
D. 苏联成为西方国家的产品倾销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