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尽心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材料中的“匹妇蚕之”反映的手工业形态是
A.民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
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马王堆出土的素纱禅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这种“自治的社会”形成的根源是
A.地方制度的不完善 B.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C.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D.中央集权的削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源自我们的需求,而政府源自我们的罪恶。前者从正面提升我们的幸福,而后者约束我们的罪恶,从反面促进我们的幸福……如果良心的召唤是清晰而始终如一的,并且得到不容抗拒的遵从,人类就不需要另外的立法者;然而,情况并非如此,人们发现必须拿出部分财产来建立保护自己其余财产的机制。既然保障安全是设立政府的出发点与终结点,那么毫无疑问,最能保障我们安全,而且成本最小、能带来最大利益的政府是所有人都喜欢的政府。
——托马斯·潘恩《常识》(1776年)
材料二 詹姆斯·麦迪逊说:“除了对所有的人性做最好的思考外,政府本身又会是什么呢?……如果让天使来统治人,那既不从外部,也不从内部来控制政府才是必要的。(但由于不存在这种情况)在组建一个由人之上的人来管理的政府的过程中,最大的难题就在于:你必须首先让政府有能力区管制那些管制者;其次才能迫使它去管制它自己。”
——《联邦党人文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潘恩对政府作用的认识及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解决麦迪逊提出的“最大的难题”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主一词古已有之。在中国先秦文献中的含义是“民之主”,即最高统治者。Democracy一词传入中国后,被译为“民主”。民主在近代具有多种含义。据统计.1864年至1914年间,民主的各种含义和使用数量如下:
含义 时段 | 人民权利 | 民主政体 | 民选领袖 | 君主 | 总数 |
1864—1894 | 12 | 323 | 7 | 5 | 347 |
1895—1900 | 149 | 640 | 102 | 7 | 898 |
1901—1908 | 391 | 1210 | 39 | 0 | 1640 |
1909—1914 | 76 | 490 | 16 | 0 | 582 |
阅读以上材料,任选两个时段,提取有关中国近代对民主问题关注程度和民主内涵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予以简要说明。(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这些文官任用方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使各种无能之辈充斥于政府之中,……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科举制体现出的“机会均等”原则曾使许多人大为惊叹,……到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处于上升发展阶段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官员选用方面也日益要求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摘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材料三 在科举废后不久即称赞科举的伟人是孙中山。民国刚成立,他就说:“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唯考试。”孙中山对中国社会和讲究人情与关系的民族性有相当深刻的了解,后来在看到民国建立以后各路军阀拥兵自重、强权决定官员选任的状况之后,一再对科举制作出赞美的评价。
——摘自刘海峰《重评科举制度》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平民政治’”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改革文官任用方式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两度称赞科举制的目的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