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变迁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社会生活细节来反映,选项中能反映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生活细节是
A.粮票——股票 B.大人——先生
C.法币——人民币 D.臣民——公民
以前,中国在书写西方国家名称时,总加上偏旁(通常是犬宇旁),但在19世纪70年代前后这种情况就明显减少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用“夷”字的现象也越来越少。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是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称为“洋”了。这些变化反映出
①传统的“贵华夏,贱夷狄”观念的转变 ②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与挑战
③中国社会近代化发展的历程 ④中国礼仪之邦的大国风范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中国社会“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反映了近代中国
A近代化水平差别大 B.注重环保
C.注重保存传统文化 D.注意保护文物
在社会风俗方面,民国时期实现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的主要方式是
A.维新派人士推动 B.报刊宣传引导
C.市民自发组织 D.政府颁布法令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导致这种变化的外部因素是
A.社会政局的更替 B.科学技术的发展
C.西方文化的传入 D.民国政府的推动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
材料二 “(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而八九。”
材料三 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旧工业”指什么?简要说明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关联。
(3)材料三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无法想象的,为什么?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