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中产阶级内部的非资本主义化的冲动,但还不是反资本主义的,它提倡激情,崇拜高尚的野蛮人,欲与现实保持距离。”能够体现这种特征的作品是:( )
A.梵高的《向日葵》B.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C.比才《卡门》D.大卫《马拉之死》
“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的世界与伊斯兰教的世界持续敌对。但是自从欧洲开辟直接驶往东洋的航路后,发现了第三个世界。对于因为宗教终端而长期感到无益之苦恼的欧洲人来说,这个世界所推行的儒教世界观是值得羡慕的。于是,他们把它理想化、空想化,让它承担起打破欧洲现状的革命的角色。”
作者这里主要是分析:( )
A.宗教对抗的历史渊源B.人文主义发展的因素
C.欧洲殖民扩张的动力D.儒教推动欧洲近代化
1791年9月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了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1791年宪法》)宪法宣布要“坚定地废除损害自由和权利平等的制度”,但却把公民分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凡不符合财产规定的消极公民都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造成这种矛盾现象的原因是( )
A.制宪会议由资产阶级主导
B.法国客观上存在着公民财产多寡的区别
C.法国等级观念影响根深蒂固
D.宪法规定法国实现君主立宪政体
有学者指出,“宗教改革克服了罗马天主教在灵魂与肉体、天国与人间、理想与现实之间造成的二元对立以及由这种对立而导致的信仰虚假和道德的堕落,把基督教的宗教理想与平凡的现实生活和谐地统一起来”。
其意在说明宗教改革( )
A.建立了平民自己的宗教B.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到来
C.缓和了各国内部的矛盾D.破除了罗马教皇的权威
尽管普罗泰格拉在雅典传播自己的雄辩术和哲学思想,使自己有了很高的声望;他还是因说“神不可知”而被驱逐出雅典。“被驱逐”现象出现说明当时雅典( )
A.尚缺乏言论自由的民主环境B.民主政治尚未摆脱宗教影响
C.仍然以神为一切考察的中心D.公民对城邦具有强烈责任感
据统计,1987年与改革前相比,国家计委管理的指令性计划的工业品种由120种减少到60种,国家统配物资由259种减小到26种,国家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小到23种。
这说明:( )
A.计划经济体制得以根本改变
B.物资价格“双轨”现象得到改变
C.市场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增强
D.国有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