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余英时在《东汉生死观》中写道:“战国文献中‘仙’被描绘为漫游空中的隐居的个人,与人间毫无联系。但在东汉文献中,我们开始发现‘仙’也享受家庭生活,他们不仅将家人带到天堂,而且把在人间的所有动产、不动产也带到天堂”。对这段话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战国典籍中仙人超脱尘世,自由自在,折射出民众对残酷社会现实的厌恶
B.汉代文献中仙人世俗化,反映出在两汉稳定的社会秩序下民众眷恋现实生活
C.东汉时道教兴起,为吸引底层民众,在仙道传说中增加了世俗化的成分
D.汉代商品经济发展,宗教信仰和学术文化受市民文化影响逐渐走向世俗
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此可知,两者都( )
A.体现了蔑视天地的无畏精神
B.认为自然存在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认为自然是可以被人认识的
D.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现代宇宙学的“爆胀宇宙论”认为,我们面临的宇宙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发端于时空极小的“奇点”的绝热膨胀,破除了神创宇宙论。下列哪位古代文化名人的思想与该理论有类似之处( )
A.老子B.荀子C.韩非子D.朱熹
思想解放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宗羲主张限制君权,其理论依据却是依据古礼制,不脱离天理之说与纲常伦理之教,却正是源于主流思想儒学,并没能真正解决反专制、限君权的理论基础问题。其思想存在着无法摆脱的内在自相矛盾,缺乏理论的自治性,只是一种对旧理论作并无新哲学基础的阐发。
而启蒙思想之反专制思想是基于新勃兴的理性主义思考,其限制君权的手段不是恢复古制,而是采取新的手段——分权而达到制衡的目的,其理论基础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强调的人民主权说,其最基本的价值观乃是天赋人权说。启蒙思想是理性主义的重大发展,……并非经由旧的统治思想——天主教思想的异端发育而出。
——丁翀《源头活水来自哲学高度》
材料二:有历史学家称,启蒙运动是一个英国问题,又有历史学家认为启蒙运动是一个法国问题,还有人认为启蒙运动本质上是一个德国问题。
——刘建伦《文化史模块教学的几点反思》
材料三:“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
——康德(1724-1804年)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两个观点,分别说明其产生的经济根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分别指出“英国问题”、“德国问题”的各自的时代背景,并指出 “本质上是个德国问题”的含意。
(3)指出据材料三康德所说的这“一场革命”应该可以指向中国近代史的哪次革命?20世纪初中国又是怎样解决康德提出的这个问题的?
材料一:“须是认得个仁,又将身体验之,方真个知得这担子重,真个是难。世间有两种:有一种全不知者,固全无摸索处;又有一种知得仁之道如此大,而不肯以身任之者。今自家全不曾担者,如何知得他重与不重。所以学不贵徒说,须要实去验而行之,方知。”
——朱熹《朱子语类卷三十五》
材料二:革命之建设所以无成,而破坏之后国事更因之以日非也。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与革命初衷大相违背者,……然而吾党之士,于革命宗旨、革命方略亦难免有信仰不笃、奉行不力之咎也,而其所以然者,非尽关乎功成利达而移心,实多思想错误而懈志。
此思想之错误为何?即“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之说也。此说始于傅说对武丁之言,由是数千来深于中国之人心,已成牢不可破矣。故予之建设计划,一一皆为此说所打消也。
……国民!国民!究成何心?不能乎?不行乎?不知乎?吾知其非不能也,不行也;亦非不行也,不知也。倘能知之,则建设事业亦不过如反掌折枝耳。
——孙中山《建国方略》自序(民国七年十二月)
材料三: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所谓实践是真理的标准,所谓“生活、实践底观点,应该是认识论底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理由就在这个地方。
——毛泽东《实践论》(1937年7月)
(1)材料分别概括朱熹、孙中山、毛泽东关于知行关系的主要观点。
(2)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知行学说提出的原因。
(3)指出孙中山、毛泽东与朱熹提出的知行学说在出发点上的差异。
《山楂树之恋》发生在一段贫穷而怀着理想的时光里,被称为中国最纯净的爱情。女主人公静秋中学毕业,开始准备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让静秋的妈妈心急如焚……于是静秋妈提前退休,让静秋顶职。回顾历史,此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