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时任美国驻华外交官约翰·S·谢伟思来到延安,他写道:“延安是一座满城旗帜飘扬的城市。每星期天,都照例把旗子高悬起来。旗子当然是中国国旗。”这里的国旗是
在1939年至1940年的两年间,正面战场先后进行南昌会战、长沙会战、枣宜会战等7次大规模战役,每次战役日军投入的兵力均在8至10万人,中国军队投入的兵力至少在20万人以上。在枣宜会战中国民党军队先后调集40万人,抗击日军10万余人的进攻,这接近战略防御阶段4次大会战的规模。材料表明
A.抗战相持阶段国民党仍然继续抗日
B.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C.相持阶段,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大部分力量
D.集中优势兵力进行会战是正面战场战胜日军的法宝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根据下表信息所得出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
时间 | 1937.8—1938.2 | 1938.7—1938.10 | 1938.12—1940.7 |
迁移方向 | 上海→武汉 | 武汉→宜昌 | 宜昌→川渝等地 |
内迁企业数量 | 121家 | 304家 | 448家 |
A.企业内迁与战局发展直接相关
B.民族工业在炮火洗礼中迅速发展壮大
C.西南地区是中国抗战时期的大后方
D.近代中国的工业布局因此发生改变
麦迪森数据显示清代中国的人均产值略少于印度,清末民初则开始追赶,1936年中国已经比印度要高出26.3%。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
A. 稳固政局中的社会经济进步 B.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C. 外患消弭中的良好发展机遇 D. 乱世中的现代化步伐
从1894年中状元,到1926年在破产风波中凄然去世,张謇这三十余年可谓生活在政治让人极其失望的年代,他说,“我知道,我们政府绝无希望,只有我自己在可能的范围内,尽可能的心而已。”让张謇失望的这一时代的根本问题是
A.官僚资本的剥削、吞并和排挤
B.帝国主义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C.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D.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阻碍
1894年,当中国的洋纱进口比之60年代增长了20倍的时候,洋布进口比之60年代增长仅仅一倍。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中国传统织布业逐步使用洋纱
D.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