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回顾过去,警示未来,指引中国的复兴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年3月19日在日本马关指出:“此次战争,实获两个良好结果。第一,日本利用欧洲式之海陆军组织,取得显著成功,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第二,由于此次战争,中国侥幸得以从长夜之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奋图强。日本有不弱于欧洲各国之学术知识,中国有天然不竭之富源,如两国将来能相互合作,则对抗欧洲列强亦非至难之事。”
——《蹇蹇录》中译本,第131~132页
材料二 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取代了日本在东亚的主导国家地位,从战前的半殖民地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国,拥有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一票否决权。与此相对,日本不再是国际政治中的大国了,并且要在美国的占领和指导下重建经济。虽然老牌的欧洲殖民列强——英国、法国和荷兰——在战争中获胜,但昔日的威望却大大降低,因为这些国家在战时被日本赶出了在亚洲的殖民地,始于16世纪的欧洲在亚洲之殖民主义的时代终于走到了尽头。另一方面,美国凭借其在打败日本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崛起为最强大的太平洋国家。这一转折预示着亚洲国际关系发展中一个全新篇章的开始。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开的一部分;所谓“日蒋条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应予废除)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
——1972年9月29日《中日建交联合声明》
(1)据材料一,简评李鸿章对甲午中日战争结果的认识并结合史实说明甲午战争是如何促成“中国觉醒并奋发图强”的。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亚洲国际格局演变”的角度,概括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不得照抄原文)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正式建交的主要原因。
掌握恰当的史学方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马克·布洛赫强调历史研究应 ( )
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C.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D.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
英国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提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出发点是( )
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C.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的冲突趋于缓和
D.“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旨在说明十月革命的意义是( )
A.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
B.促进了俄国社会转型的迅速完成
C.借鉴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
D.否定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
“根据它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这句话中的“它”指的是( )
A.《四月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权利法案》 D.《人权宣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1978年宪法进行了两次部分修改,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按小平同志批示的原则修改了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等,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宣布取消1978年宪法中关于公民有“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权利的规定,由此可见当时( )
A.1978年宪法迭经修改已臻完善
B.宪法至高地位得到真正确立
C.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已建立
D.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亟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