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根据付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整理而成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根据此图分析,影响古代经济宏观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形势的稳定情况 B.商品经济的发展态势
C.耕作工具的根本变革 D.土地兼并的剧烈程度
17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此史料印证了( )
A.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C.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 D.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宋代官制分官、职、差遣三种,只有得到“差遣”了才能掌握实权,南宋史尧弼描绘道:“无其事虚设其官,无其功而空食其禄。”这种现象使得宋代( )
A.中央政府的权力削弱 B.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C.地方势力得到增强 D.官僚队伍膨胀及滥政
在谈到中国古代某一制度时,《新全球史》提出:“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据此可以推断出这一制度( )
A.自曹魏开始实行至唐朝废止
B.从根本上阻止了土地兼并
C.平均分配了全国土地
D.反映了封建国家与大地主之间的矛盾
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 B.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D.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与上述认识最接近的观点是( )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理在气中,道不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