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涌现出了两位杰出的民族主义者——孙中山和甘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推翻满洲政府,从驱逐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1905年)
“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1904年)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则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1912年)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1924年)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并不是不列颠人民统治印度,而是近代文明利用铁路、电报、电话以及差不多每一件被成为文明的胜利的发明在统治着印度……印度只有忘却它在以往五十年左右所学到的东西,才能得救。铁路、电报、医院、律师、医生以及这一类的东西都必须取消。
—— 南布迪里巴德著(何新译)《圣雄甘地与甘地主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演变过程。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提出民族主义目的。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甘地民族主义的内涵。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和甘地民族主义的异同
近代各国的教育改革,是世界现代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863年6月18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交的《大学章程》,取消了教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恢复了1853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1864年6月14日,颁布了《关于初等国民学校条例》,其中规定充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1864年11月19日,颁布了《中学章程》。根据这个章程,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用中学(重点学习数学与自然科学)两类。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材料二:今此次设立学堂之意,乃欲培植非常之才,以备他日特达之用。……其言中学者,荟萃经子史之精要,及与时务相关者编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其言西学者,译西人学堂所用之书,加以润色,既勒为定本。除学堂学生每人给一份外,仍请旨颁行各省学堂,悉遵教授,庶可以一趋向而广民智。
——1898年5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代总理衙门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
(1)据材料一,概括亚历山大二世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二,概括康、梁主张开办京师大学堂的教学目的及教学内容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教育改革的看法。
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对两国及世界产生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京欢迎尼克松来访既有实际原因,也有心理原因。虽然中国人以前谴责尼克松是帝国主义战争贩子,但现在他们发现他代表了一种可能有用的历史能力。中国人正是要同这个人讨论联合国席位、美国的承认、台湾问题的解决、日本潜在的重新武装、购买美国飞机和科学仪器等事项,最重要的是要同他讨论改善国际地位,以遏制苏联可能的进攻。无可置疑,这次访问还将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心理满足。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从物质利益的角度看,美国最显著的收获是中美贸易的增长,这帮助缓解了美国的逆差问题。中国渴望得到美国科技和农产品的愿望远远超过美国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因此美国获得了巨大的贸易顺差。
下表显示了中美和解带来的中美贸易的趋向: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在尼克松通过电视广播,宣布他要访问北京正好一个月之后,他又在广播中宣布了有关另一重大措施的消息,这一回是拯救美国经济。的确需要想想办法了。美国已开始陷入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货币危机。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
材料四:20世纪70 年代初正是中美关系缓和给朝鲜半岛带来一股强劲的缓和潮流,双方对南北关系都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经过双方高级官员秘密互访,双方于1972年7月4日发表联合声明,就实现国家统一的三原则:自主统一、和平统一、民族大团结达成协议, 这是南北关系中的一个重大转变, 表明双方都开始承认对方是一个客观存在, 是对话对手, 这为双方的对话交流奠定了法律基础。
——菅广峰《20 世纪70 年代初中美关系缓和对朝鲜半岛局势的影响》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尼克松“代表了一种可能有用的历史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中国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
(2)表格显示1980年中美贸易急剧增长,其直接原因是什么?综合材料二、三,中美和解对“拯救美国经济”有何作用?
(3)据材料四,概括中美关系缓和带来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从中美关系和解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2014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有必要理性地反思这两次中日战争,发掘它的现代意义以及对我们的启示,以避免新的历史悲剧出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光绪年间,官吏“唯知民耗,殚民力……其能实心为民者无有也”。……清朝的军队既不是人民的军队,也不是国家的军队。唯此,它对人民没有爱心,对国家亦缺乏忠心。……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元气大比拼。日本,几乎从明治维新开始即全面展开的对华调查和情报收集工作……对清朝内部的一切情况了若指掌。
甲午战争之际,基督信徒内村鉴三(1861-1930),曾把当时的“日、支两国关系”解释为“代表新文明之小国”与“代表旧文明之大国”的关系,于是,这场战争便不但不是什么“侵略”与“被侵略”,而是所谓“新文明”战胜“旧文明”的“义战”。……实际上,日本对待周边国家的态度,明治以来一直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
——韩东育《甲午战前清朝内治环节的阙失与战后中日落差分析》
材料二:甲午战争使日本军国主义尝到了侵略战争的甜头,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进程,为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
材料三:1940年3月,国民党正式尊孙中山为“国父”。国民党在这时将孙中山从党的“总理”转化为“国父”,其寓意显然是要将孙中山塑造为全民族共同的精神领袖,促使全体国民接受民族主义思想,从而唤起民众,凝聚民心,团结御侮,共同抗日。……中国共产党认为,“今天中国人民正努力于抗战,从抗战的胜利中建造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这正是执行马克思的指示,继承孙中山的遗志。”
——邵雍《历史记忆与书写》
(1)材料一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以内村鉴三为代表的日本人对侵略中国的态度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甜头”是什么?列举甲午战争后日本向外扩张的史实。
(3)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促进中华民族觉醒方面的贡献。
(4)综合上述材料,从历史辩证法的角度谈谈你对两次中日战争的认识。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子以诸侯为臣,大夫以士为臣。……据《礼记.王制》记载:诸侯又可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要定时向周天子进贡,定期朝见周天子,周天子出兵征讨时要带领本国军队随同出发,诸侯还要对天子的出巡、婚嫁、死丧等尽一定的义务。
——程幸超《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西周是拥有主权的政治实体。然而西周这种对天下的最高统治权仅行使到邦君这一层次(各邦的最高统治层),并不贯彻到社会结构的末端,所以这种统治权事实上有一部分被分割了,由天子分别授予了庶邦的邦君 。所谓“授民授疆土”就是指这种统治权由天子到邦君的转移。
——李若晖《郡县时代——由权力建构与社会控制论秦至清的社会性质》
材料三:郡县制在秦代作为地方行政体制正式被确定为国家的结构形式和治理形式,与官僚政治紧密配合。皇族在秦代等同庶人,他们参政主要不是作为宗族的身份,而是作为臣僚履行职责。……三代王权的独尊和大一统集权统治受到了宗法分封制的制约和分割,秦汉时期因实行郡县制和官僚政治而使皇权达到了真正意义的独尊和大一统集权统治。
——高兵《大一统再认识》
(1)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分封制下的权力分配机制。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该机制带来的不利影响。
(3)据材料三,郡县制否定分封制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并指出由此带来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分封制到郡县制演变的认识。
对中俄关系,有专家指出:由于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相互心理要求和预期更为适度,这种关系的稳定也具有更大的弹性空间,与20世纪50年代的中苏关系相比,是有根本不同的。这里的“根本不同”是指( )
A.中美关系比中俄关系更为重要
B.两国关系的发展出现了曲折
C.当今两国是伙伴关系而非盟国
D.不再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