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我们走过的2014,饱含敬畏,充满力量。 又一个甲午之年。这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

我们走过的2014,饱含敬畏,充满力量。

又一个甲午之年。这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100周年,也是“二战”全面爆发75周年。

这是新中国成立65周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诞生60周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30周年,一位叫做邓小平的中国人诞辰110周年。这也是第一次国共合作90周年,中英签订《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30周年,柏林墙倒塌25周年。

——新京报2015年1月1日新年社论

(1)材料中纪念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重要分界线,战前清政府走上自救之路,战后国人走上维新之路、共和之路。“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的核心指导思想分别是什么?甲午战争前后中国学习西方的探索发生了什么本质变化

(2)材料中纪念的新中国成立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这是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

(3)材料中“一位叫做邓小平的中国人”让20世纪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推动巨变发生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有何意义?

(4)思想理论改变历史,结合所学知识思想谈谈你对理论创新的认识。

 

(1)指导思想:中体西用、君主立宪、民主共和/三民主义 本质变化: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制度 (2)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或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3)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意义: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4)理论创新的认识:理论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理论要联系实践,不断完善。 【解析】试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第一小问“指导思想”首先根据设问中的信息“中日甲午战争......前清政府走上自救之路,战后国人走上维新之路、共和之路”即可得出“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分别指“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然后即可得出“中体西用”、“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的结论;第二小问“变化”由第一小问的答案即可得出“由器物到制度”的结论。 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结论。 本题主要考查邓小平理论,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第一小问“指导思想”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邓小平理论”的结论;第二小问“意义”可从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基础这一角度思考作答。 (4)本题主要考查对理论创新的认识,旨在考查全面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属于开放性的探究题,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4世纪以后,人文精神的发展成为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然而,如果是简单的“复古”,那就不是“再生”了。“文艺复兴”之所以具有开辟新时代的意义,就是因为它体现了一种富于创造力的“时代精神”。它具有一种把中古时期远远甩在后面的前进冲击力。

——陈乐民《欧洲文明的进程》

材料二  同样可以肯定的是,它喜爱完全属于异教的古典文学,它的思想趋势是提升人性。但这不必然意味着人文主义反对上帝或教会。”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纲》

材料三  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在欧洲被广泛的解释为: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的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l500年以后的世界》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文艺复兴所体现的“时代精神”是什么?材料二反映文艺复兴运动有何特点?

(2)材料三中的“一个独立的共和国”是哪一国家?这个国家的政体是如何证明“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

(3)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人文精神得以弘扬的主要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

 

查看答案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三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一一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中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张有何影响?为此,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朱熹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认识论?

(3)据材料三,归纳黄宗羲的主要思想?

(4)据材料四,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

 

查看答案

判断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承传和发展的符号,有着悠久的历史。汉字字体演变的脉络是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

 

查看答案

判断

民主和自由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查看答案

判断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最早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