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据《史记》载:“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

据《史记》载:“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针对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而确立的制度是    

A、井田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知识点,旨在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的大意是: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小儿子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却要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让你即位是父亲的遗命。”于是就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走了。因此可以判断出材料反映的制度是宗法制,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具体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属于无关项,排除。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廿二史札记•宋史》记载:“自太师及开府仪同三司,可荫子若孙……曾任宰执及现任三少使相者,荫三人;曾任三少及侍御史者,荫一人。……一人入仕,则子孙亲族俱可得官。”材料反映的恩荫制度源于(    

A、世官制    B、三公九卿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查看答案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  他(孔子)知道,古代传统的重建,并不仅仅是指外表上的同一.这里所倡导的是对永恒真理的温习,而不是对过去的模仿.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这些永恒的思想重放光彩.

——摘编自(德)雅斯贝斯《大哲学家》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依据材料一,说明孔子对古代传统重建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思想的核心。

(2)上述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观点?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此后儒学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到宋代,儒学发展成为________,对这一发展起了突出作用的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九渊。

 

查看答案

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和“礼”的主张。后来孟子和荀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人性论方面,他们的观点是调和的。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王道学说,他的学说和孔子的学说被后人称为“孔孟之道”。荀子的思想和孔孟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他主张“性善论”。西汉时期,董仲舒为适应“休养生息”的时代要求,建立了以“君权神授”学说为基础的新儒学体系,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完成下面问题:

(1)上面的文段中共有若干处说法不符合史实,请指出错在哪里并给予改正?例如:战国→春秋。

(2)如果要给上面文段拟一个标题,你认为最恰当的表述是什么?

 

查看答案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百姓信任)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于丹论语心得》

材料二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候,得乎诸候而为大夫……”

——《孟子·尽心章句下》

材料三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

(1)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么做。

(2)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

(3)荀子提出“舟水之喻”体现了他继承发扬了怎样的儒家思想?

 

查看答案

“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句话体现了哪一派别的思想(  

A.道教 B.法家 C.理学 D.佛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