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与政治策略对戊戌变法的结局具有重要影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与政治策略对戊戌变法的结局具有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窃顷者德人割据胶州,俄人窥伺旅大……臣累上书,极陈时危,力请变法,格未得达。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皇上若决定变法,……今群臣具名上表,咸革旧习,黾勉维新,否则自陈免官,以激励众志。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二    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包揽太多,同志太孤,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

——康广仁《致易一书》

(1)据材料一,概括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心态出现的社会背景,并说明材料中变法建议难以实行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戊戌人士“同志太孤”的主要变法措施。谈谈你从上述材料中得到的改革启示。

 

(1)心态:迅速变革;全面变革。社会背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剧。原因:光绪帝没有掌握实权;守旧势力十分强大。 (2)措施: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特权,准其自谋生计;改革科举,废除八股。启示: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推进;改革要讲究政治策略、尽量减少对立面。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戊戌变法背景以及失败原因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一信息“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等,不难把握到答案,即迅速变革、全面变革。关于第二小问,结合19世纪末史实,把握到“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维度展开即可。关于第三小问,紧扣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主观上,光绪帝没有掌握实权;客观上,守旧势力十分强大等即可。 (2)本问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的措施以及得到的相关启示,旨在考查知识迁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问涉及到两个小问,比较简单。关于第一小问的“措施”,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把握到以下方面:政治上,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军事上,取消旗人特权,准其自谋生计;科技教育傻瓜,改革科举,废除八股等。关于第二小问的“启示”,属于开放性题型设问,没有标准答案。从宏观上把握两则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围绕以下方面展开:改革要逐步推进,不能够急于求成、改革要讲究政治策略、改革要尽量减少对立面等,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概况;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措施;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及启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国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材料二     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1946年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必须认识到,在国际场合争席位、争排场,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地位和尊严。

——摘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1)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反映了清廷官员怎样的心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使臣所持态度的国内背景。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试从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

(3)材料三中,梅汝璈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斗争的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4)综上,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可影响国家外交地位的变化?

 

查看答案

考诸历史,政府机构的演变是复杂的、漫长的历史过程。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清代部分中央机构的变动表

时间

机构变动及其主要职责

1638

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及部分与外国通商及外事关系事务。

1729

设“军需房”,后改名为“军机处”。

1859

设“总税务司署”,并任命英国人李泰国为总税务司,是管理全国海关关税及海关行政事务的机构。

1861

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管外交事务,兼管通商、海防等洋务事务。

1901

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1906

撤销了旧有的六部机构,改设陆军部、民政部、度支部、农工商部、邮传部、法部等。

1911

正式取消军机处和旧内阁等机构,成立新的责任内阁作为君主立宪政体的最高行政管理机关。

——摘编自王云坚:《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

(1)据材料一,概括从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

(2)据材料二,指出清代前、后期中央机构两类不同性质的改革,评价晚清时期(1840—1912年)中央机构的变化。 归纳影响中央机构演变的主要因素。

 

查看答案

19世纪初期英国诗人约翰·济慈写道:“除了心灵情感的神圣性和想象力外,一切都不可靠啊!来到这个世上首先是为了感情而非思想。”与其理念最接近的作家是(    

A、拜伦          B、巴尔扎克

C、托尔斯泰      D、鲁迅

 

查看答案

物理学家普朗克年轻的时候,他的老师焦里告诉他,物理学家今后的工作只不过是提高测定的精度而已。当时,这种说法很流行。后来普朗克取得的科学成就证明了这种说法的(    

A、欺骗性    B、局限性   C、前瞻性     D、准确性

 

查看答案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写道:“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在此,孟德斯鸠旨在说明(    

A、自由与他人关系的社会性 

B、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

C、自由与法律的内在联系  

D、自由是民主的前提基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