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提取两幅图中两项关于汉代和明代都城平面布局特点的历史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提取两幅图中两项关于汉代和明代都城平面布局特点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信息一 布局合理,街道整齐划一。(任答一点即可) 说明:长安城和北京城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信息二 中轴线纵贯全城。(任答一点即可) 说明:中轴线体现了儒家“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思想,也为都城的整齐划一提供了条件。 信息三 宫殿为主体结构。 说明:皇宫占据全城的要害部位,不是居中,就是占据高地,而且有宫城相护卫,使皇宫成为全城的主体。宫城不仅与居民区分离,而且宫城的布局也以正殿为主体南北伸延或向四面展开,井井有序。 信息四 宫殿建筑高台化。 说明:中国都城的宫殿无不修建在高台之上,除防潮外,主要是为占据制高点,维护皇宫的安全和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高于一切。 信息五 都城的商业功能不断增强。 说明:汉代的都城,有东市和西市;明代的则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都城自身也在发展。其政治性、军事性不断减弱,商业性不断增强。 以上五个信息及其说明中,学生只要完整回答出两个,即可得满分12分。如果学生的答案超出本答案,且符合题意,也可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以图片的形式旨在考查学生观察图片,提炼有效信息及比较归纳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依据图片获取有效信息,可以归纳出如下信息:整齐划一、中轴线纵贯全城、宫殿为主体结构、宫殿建筑高台化、都城的商业功能不断增强等,其次依据汉代与明代的相关史实分别说明即可。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商业都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法制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材料二  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

材料三  公元前3世纪左右,平民在法律上已取得与贵族平等的地位,开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到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授予一般臣民以公民权。帝国初期罗马法学家们讲的“平等”,不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平等,而且也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古希腊多葛学派进一步提出自然法体现人的理性的观点。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和后来的法学家们继承并系统论述、论证自然法学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

(2)对比材料二、三,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在保护对象、立法理念、经济主张等方面有何不同?

(3)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说:“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洋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试以罗马法的演变过程为例,阐释该观点。

 

查看答案

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对应中正确的是

 

材料

结论

A

梭伦颁布解负令;王安石推行青苗法

针对着农民面临的债务纠纷

B

亚里士多德倡导中道;孔子推崇中庸

理性是人们生活实践的准绳

C

两宋以来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意大利等地工商业城市兴起

资本主义萌芽成为时代主流

D

明清时不拘成法、风格奇特的画家群体出现

˙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开创艺术新时代

打破传统桎梏创造多彩成就

 

查看答案

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外交官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了一封电文,指出:“美国必须在政治舞台上把苏联当作对手,而不是伙伴”,苏联“对理智的逻辑性无动于衷,但对武力的逻辑十分敏感”。因此,美国若拥有足够的实力,并表明准备使用实力时,几乎用不着动武,便可遏制住苏联。这一文件

A.使美苏关系由战时盟友转为对手

B.形成了美苏对峙的两极政治格局

C.主张美国苏联全面对抗

D.预示着美苏冷战的即将到来

 

查看答案

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对经济体制进行局部调整

C.利用市场来调节国民经济

D.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企业

 

查看答案

下图反映了1929~1937年美国失业工人人数的变化情况,导致这个时期失业人数逐步回落的直接有效措施是

A. 推行“以工代赈”                        B. 公布《存款保险法》

C. 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                  D. 实施《全国劳工关系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