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据《西周的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周初所封诸候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

据《西周的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周初所封诸候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而在统治中心渭河流域则几乎没有封侯情况。其主要目的是(   )

A.监督商族残余势力B.防范诸侯坐大割据

C.利于文化远播天下D.扩展王朝四周疆域

 

A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周初所封诸候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这些地区曾是商朝旧部所在地,可见此时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监督商族残余势力,A项符合题意,正确。分封制下诸侯拥有一定的独立性,不能防范诸侯坐大,B项表述有误,排除。材料强调的区域是加强对商族旧部的管理,不是为了文化传播,C项排除。从材料反映的区域来看,集中于东部地区,不在四周,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礼记》云:“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可见,古时婚姻(   )

A.强调夫妻同心的物质追求B.带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C.强调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D.明确男女的家庭分工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即郡县制、尊儒制度、科举制度、国有专营制度展开。由四大基本制度共同支撑的大厦是(  )

A. 儒学独尊    B. 国家财政

C. 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

 

查看答案

古代中国所信奉的一些神秘数字,在班固的《白虎通》里均能找到宇宙依据,如“三纲法天地人”,“五常法五行”“六纪法六合”。汉代思想家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A.宣扬天人感应的思想B.强化君权神授的思想

C.制造人为的迷信思想D.强调社会秩序的合理性

 

查看答案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自耕农、佃农增多,灾荒赈救难度、成本增大。在西周到汉唐赈贷(赈济性借贷)的理论与实施的基础上,宋代赈贷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北宋前中期的赈贷,以省仓、军储、内库、三司资金等为主要资金来源,其中最主要的来源是省仓。北宋后期,以常平等仓为主要资金来源的赈贷形式,在救荒、开发水利、战争补给中都有所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宋初期,兵祸连年,江淮一带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政府用于赈贷的资金来源既有专门备荒的常平仓、义仓,也有地方的省仓,还包括军储、中央户部资金等,南宋中后期,中央财政的日渐窘迫、土地兼并贫富分化日益加剧,赈贷过程中抑配(强行摊派)之弊、赈货不实等弊端屡见不鲜,抱有社会责任感的士绅、富民遂参与到赈贷中,“至南宋晚期,社仓遍布全国”,在各地方赈贷、救荒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一摘编自黄晓巍《宋代赈贷初探》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赈贷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赈贷的背景和影响。

 

查看答案

农耕时代的中国小农和工商业者的命运,与封建王朝的政策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一一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二 江浙是以棉、丝加工之类的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全国市场的中心,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构成。

—―罗肇前《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出现的经济新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现象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