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

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

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D.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D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中书省谴责各行省“泛滥咨禀”,可见注重高效行政的意识;但是又强调“重事并创支钱粮”之事,仍需咨禀,可见中书省还是要加强中央集权,综上所述,可知,题意强调的中央集权和高效行政兼顾,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重大事情禀报,但对一些琐事自行裁决,AB两项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中书省和地方权力的分配问题,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魏晋时期势力极盛的门阀土族在文化上崇尚玄学。他们有的主张自然是本,名教(儒学)是末;有的更是猛烈地批判名教礼法。出现这一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思想格局的重大变化B.集权政治的控制力减弱

C.社会精神信仰的全面缺失D.受早期民主思想的影响

 

查看答案

据史书记载,官员口口口口“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文中口口口口处缺失的官员身份应是(   )

A.御史大夫B.刑部尚书

C.平章政事D.军机大臣

 

查看答案

韩非子说:“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这一描述,反映出(   )

A.韩非子人性好利的思想主张

B.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激烈交锋

C.战国时以军功爵制激励百姓

D.诸侯争霸急需专制集权理论

 

查看答案

西周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这反映出(   )

A.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

B.丞相的主要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

C.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对完善

D.丞相自出现就可能拥有较高权力

 

查看答案

据《西周的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周初所封诸候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而在统治中心渭河流域则几乎没有封侯情况。其主要目的是(   )

A.监督商族残余势力B.防范诸侯坐大割据

C.利于文化远播天下D.扩展王朝四周疆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