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根据表信息所得出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 时间 1937.8——...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根据表信息所得出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

时间

1937.8——1938.2

1938.7——1938.10

1938.12——1940.7

迁移方向

上海→武汉

武汉→宜昌

宜昌→川渝等地

内迁企业数量

121家

304家

448家

A. 企业内迁与战局发展直接相关    

B. 民族工业在炮火洗礼中迅速发展壮大

C. 西南地区是中国抗战时期的大后方    

D. 近代中国的工业布局因此发生改变

 

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表明从1937年8月到1940年7月,大量企业向内地迁移。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展开淞沪会战。11月,上海失守,淞沪会战结束。企业迁移方向是上海→武汉。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企业迁移方向是武汉→宜昌→川渝等地。因此企业内迁与战局发展直接相关,A正确。企业内迁反映了西南地区比较安定,是中国抗战时期的大后方。C正确。企业内迁之后,近代中国的重心由东南沿海向西南地区转移,工业布局因此发生改变。D正确。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民族企业遭受空前残酷的打击。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民族企业,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仅1937年8月—1938年3月,上海被日军摧毁的工厂就超过两千家,损失超过八亿元。在华北,日本采取“军管理”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这虽然是出于抗战需要,但是国民党官僚阶层却借此控制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从而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抗战期间,国统区的工业中心重庆,仅1943年停产的工厂近三分之一,炼铁厂停产超过四分之三。B材料没有体现,并且史实错误。因此选择B。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日军侵华的摧残 【名师点睛】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发展: 阶 段 时间 原因 表现 影响 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列强入侵瓦解自然经济 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派的诱导 上海发昌机器厂; 广东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初步发展 甲午战争以后(19世纪末) 1、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设立商部,奖励工商 2、实业救国思潮推动 3、收回利权运动的推动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短暂春天 民国初期(一战期间) (1912-1919) 1、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 2、民国建立提高资产阶级地位 3、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政策,倡导使用国货 4、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 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较快; 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 曲折 发展 一战后 1、抗战爆发后,日本对沦陷区进行掠夺与控制。 2、三座大山的压迫①封建主义的压迫②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利用跌价竞争等方法打击民族工业③官僚资本实行“经济统制”政策,对民族工业进行侵蚀、排挤和打击 民族资本的萎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1934年长江流域四大航运公司轮船吨位数(百分比)对比示意图。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外国控制垄断中国的外贸易            B. 中国水运交通近代化开始

C. 洋务企业在列强排挤竞争中求生             D. 外国资本扩张制约中国社会发展

 

查看答案

薛福成说:“中国地物阜,迥异诸。前此善通有无者,有徽商,有晋商,有秦商,皆以忠实为体,勤俭为用,亦颇能创树规模,相嬗不变者数世;而于积寡为多,化小为大之术尚阙焉。”该观点所指出的中国古代商帮的局限性是(   )

A. 国内市场狭小     B. 讲究忠实勤俭

C.未能实行规模经营    D.缺乏股份公司模式

 

查看答案

马克斯·韦伯在论述某一制度时说:“……全面推行,成为世袭君主的一种手腕,用来阻止一个孤立他的等级的形成,否则这个等级会按照藩臣和内阁的作法垄断所有的官俸……追官逐禄者的竞争排除了联为封建性质贵族的任何能性;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跻身俸禄补缺等级。”下列表述,与此制度相吻合的是(   )

A. “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         

B.“寒素洁北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C.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D.“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

 

查看答案

据《新全球史》记载,早在12世纪福建就进口稻米,而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及甘蔗高价销往北方,尽管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却收效甚微。这一现象突出反映当地(   )

A. 农业经济结构较合理                              B. 农业生产受市场主导

C.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                              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查看答案

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

A. 古代统治者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B. 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C. 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D.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