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叶书宗说:“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材料中 “明显地改变”的是( )
A.减少了政府指令性计划指标 B.放弃了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
C.废弃了工业生产部门管理体制 D.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
18世纪早期英国作家笛福在《不列颠岛旅游记》中写道,有一个小城市诺福克为许多小城镇与乡村包围,这些乡村“是如此之大和住满了人,使它们足以与其他地方的镇相比”,这样的中心小城市布满了英国各地。这主要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
A. 国内工商业发展,推动了地区间的分工
B. 国内市场发展,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C. 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加速城市化进程
D. 工业革命深入到农村,缩小城乡间差距
下表中,史实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对应准确的是( )
| 史实 | 结论 |
A. | 鸦片战争后中国丝、茶大量出口 | 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
B. | 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 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开始起步 |
C. | 1912—1919年新建企业470多家,投资近亿元 | 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
D. | 20世纪30年代初,国产纯碱出口国外 |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初见成效 |
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
A.耕牛的极度缺少 B.精耕细作的需要
C.冶铁技术的落后 D.小农经济的局限
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原来不种棉花的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由于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成了缺粮区:广东则靠越南、缅甸每年输入百万石大米维持。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传统手工业的发展
C.自然经济统治地位的丧失 D.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