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西方人认为,在中国古代,道德、宗教、习俗以及法律往往难以分清,行政与司法也是同样。这一认识反映了中国古代( )
A.人治社会的一般特征 B.统治者忽视思想建设
C.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 D.坚持“以德治国”理念
周武王伐商,是利用了商朝士卒的临战前倒戈而取得胜利的。周公将之总结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周朝贵族对周之所以取代商这一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一思考带来的结果是( )
A.提出了中央集权思想 B.形成了官僚政治理论
C.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度 D.出现了天人感应学说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世纪后期,美国城市中血汗工厂大量存在,工人过着奴隶般的生活,童工普遍,贫困、犯罪、疾病蔓延,城市管理低效无能。为了获得工程承包合同、逃避税收,大企业大肆行贿市政府。还获得了对政党核心集团的控制,这种集团控制了大多数城市。这些被称为“城市之羞”,联邦政府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应对。1890年代一些城市开始了市政改革运动。首先建立由人民直接提名政府候选人的制度,取代党魁控制的代表大会提名的旧制度,依靠都市选举人联盟驱除“党棍”,选出进步市长,组成“诚实政府”。继之进行机构改革,“还政于民”,使公众能有效参与政治,力图建立大公无私的政府。最后实施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改革,艰多城市开始尝试接管公用事业,到1915年,全国所有城市的水厂当中,将近2/3收归公有。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城市之羞”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市政改革的意义。
近代以来,民族主义的兴起,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近代化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论 | 史实 |
1517年爆发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意味着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端。 | ①1517年,路德张贴《论赎罪券的功效》,发起反对罗马教皇的宗教改革。 ②1520年,路德当众把教皇令投入火中,宣布与教皇决裂。 ③1522年路德翻译的德文版《新约》出版,他在《圣经》中使用的德语,逐渐成为德国的标准语言。建立的路德新教在德国广泛传播。 |
德意志的启蒙运动,可视为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 | ④莱辛(1729~1781):反对诸侯的背弃祖国和鄙陋的分裂状态 ⑤康德(1724~1804):赞成在现存政权的领导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
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标志着德意志民族统一的完成。 | ⑥1864年,普鲁士对丹麦战争。 ⑦1866年,普奥战争。 ⑧1870年,普法战争 |
——据丁建弘《德国通史》整理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意志民族主义发端的政治、经济因素。据材料分析为什么说“路德宗教改革意味着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端”?
(2)据材料,概括归纳德国启蒙运动的历史作用。
(3)作者认为:“德国统一之路具有革命和保守的双重属性,这种历史两重性在统一的后果中有明显的反映。”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在外交上仍拒绝承认苏联。在美苏关系的正常化中,既存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障碍,也有具体问题需要解决。虽然如此,20年代以来开始的官方和民间的联系增强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美国商人更是关注着苏联广大的市场,美苏之间的经济关系也一直没有中断过,这对两国外交关系的恢复起了积极作用。l933年11月美苏正式谈判在华盛顿举行。罗斯福总统亲自同苏联代表李维诺夫进行会谈。罗斯福采取求同存异,把立即建交放在第一位,其他问题留待以后解决的态度,从而打开了僵局。11月6日美苏签订协定,宣布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根据协定,苏美承担相互尊重在各自按照各自的意志建设自己生活的权力等义务;双方将通过以后的谈判解决债务和债权问题。
材料二 1950年1月,在杜鲁门授意下,美国出台国家安全委员会68号文件。文件对苏联的根本意图、目标与能力进行了重点分析,强调“苏联图谋统治全世界”。文件声称:苏联为了把自己的强权政治强加于其他国家,将采用完全颠覆或用武力破坏非苏维埃世界的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的手段。克里姆林宫把美国看做主要敌人,在拥有足够核力量情况下,苏联可能会对美国发动攻击。文件强调说:本纲要的成功全赖美国政府和人民以及全体自由国家的人民认识到,冷战实际上是一场关系到自由世界存亡的真正的战争。1950年9月30日,白宫安全委员会召开了有关各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通过了这一文件。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建交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杜鲁门与罗斯福对苏政策的异同。
下面是1988年和1993年美国《纽约时报》公布的“自由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和“西方”(英法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两个词语使用的次数变化示意图。该变化反映了( )
A.美国报界经常变换用语B.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C.美苏两国矛盾得到缓和D.第三世界力量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