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为相数十年,政绩显赫。面对郑国“国小而逼,族大宠...

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为相数十年,政绩显赫。面对郑国“国小而逼,族大宠多”,处在列强夹缝中艰难生存的局面,他首先整理田制,承认土地私有,按亩征税,“作丘赋”,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在认为“礼”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的同时,公元前536年,他铸刑鼎,公布成文法,开创了古代公布法律的先例。子产还实行保护工商业的政策,不许贵族随意干涉百姓的经商活动,坚持实行“市不豫贾”。他不毁乡校,广开言路。对内宽猛相济的方针保持了国内政局长期稳定。对外他一反过去对大国俯首帖耳的外交政策,敢于说“不”,维护了郑国的利益,为郑国争取并创造了最大限度的生存空间。子产的改革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重要借鉴,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郑克堂《子产评传》等

1)根据材料,分析子产改革的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子产改革的特点。

 

(1)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推动了郑国农业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礼法结合,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持了郑国国内政局的长期稳定;使郑国的地位大大提高;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重要借鉴,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任答3点6分) (2)在礼法结合;宽猛相济;保护工商业者;作为小国,敢于对大国说不。(9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尽管此类试题取材于课外,但是在材料中是可以直接找到答案的,例如“为郑国争取并创造了最大限度的生存空间、子产的改革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重要借鉴,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均是可以稍作变通就可以作为答案的,其实这类试题只需耐心在材料中查找总是能概括出满意的答案的。 (2)“子产改革的特点”这类问题的难度是明显在增大的,也是学生们的薄弱环节。此类问题主要从子产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具体的改革过程中去寻求答案,例如,材料中的在认为“礼”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的同时……他铸刑鼎,公布成文法,开创了古代公布“法律“的先例就可以概括出“既重视礼又重视法”之类的答案即可。对外他一反过去对大国俯首帖耳的外交政策,敢于说“不”,也是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不畏强国独立自主搞改革。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子产改革•子产改革的意义和特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秦统一中国开始,每一个朝代都有它的建立与灭亡,即“初”与“末”。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去读历史,就会发现,在中国历史上有三个朝代,不仅有“末”,还有一个时段被定义为“晚”,这三个时段即晚唐、晚明和晚清,都尚有数十年时间的延续。一般被称为’‘晚”的时代,虽然出现颓势,但是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却十分繁荣,一般都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

——摘编自商传《晚明社会转型的历史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朝代晚期的观点。(说明:对该学者观点表示赞同、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学者研究,康熙三十九年(1700)清朝人口总数为1.5亿,乾隆五十九年(1794)增加到3.13亿,道光30(1850)达到4.3亿的人口峰值,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人口最高纪录,这创造了中国人口的奇迹。增长的人口,基本依靠本国生产的粮食来供养,这意味着,在清朝期间,粮食总产量比明朝的最高纪录又增加了一倍以上。但是中国为这一奇迹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庞大的人口压力使经济作物的生产和工矿业、商业的发展受到粮食需求的严格制约,大批多余劳动力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转移。这既加剧了社会矛盾,也使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古代人口发展史》)

材料二 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较早,是最先面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国家。圈地运动开始后,英国就产生最早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政府往往采用血腥立法的手段来惩治失地农民(流浪汉或“懒汉”)。工业革命的进行,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加快。1834年,英国颁布了新济贫法。该法令规定,在济贫院,受救济者必须劳动才能得到生活必需品,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走出济贫院后能靠劳动谋生。19世纪末,英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办法开始向福利国家方向发展。1905年,在工党推动下,英国通过了《失业工人法》,规定了对失业工人的救助措施和解决失业工人再就业的办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为彻底解决失业和贫困问题,开始建立福利国家,试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摘编自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人口奇迹”出现的条件,并简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危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的不同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银两是明清以来我国通行的货币单位,近代,银元广泛流通,形成银两银元并行流通的局面。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废两改元”,废除了银两,确立了银元本位制,将铸币权改归中央;随后,又于1935年实行了“法币政策”,规定自1935114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的钞票定为法币。这在当时(   )

A.有利于收回贸易主权                     B.造成严重通货膨胀

C.有利于稳定金融体系                     D.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查看答案

阅读表格,外国在华设立的工厂及资本数(资本单位:千元)

年份

英国

日本

德国

俄国

工厂数

资本

工厂数

资本

工厂数

资本

工厂数

资本

1895—1901

14

15732

1

140

4

3374

5

2469

1902—1907

17

20567

20

11244

4

2448

4

1716

1908—1913

6

13391

28

14946

4

1859

8

2463

总数

37

49681

49

26330

12

7681

17

6648

 

 

 

 

 

 

 

上述数据反映了(   )

A.欧亚列强经济实力的强弱              B.列强在华侵略势力的变化

C.英日同盟的积极作用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后果

 

查看答案

孙中山的《五权宪法》:“至于我们民国的约法,没有规定具体的民权。在南京订出来的民国约法里头,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那一条,是兄弟所主张的,其余都不是兄弟的意思。”孙中山批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原因是其(   )

A.没有体现孙中山的革命思想 

B.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

C.没有实现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D.没有贯彻五权分立的制宪理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