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后初期,美国《芝加哥太阳报》指出:“紧接着这位伟大而盲目的贵族所高举的大旗,就会使我们投入这个世界最恐怖的战争中去。”同时,斯大林在《真理报》上指出:他的演讲是“危险的行动”,是“站在战争挑拨的立场上”,是“号召同苏联战争”。上述材料所指的事件是( )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B.马歇尔计划
C.丘吉尔“铁幕演说” D.杜鲁门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苏关系的变化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 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
材料二 有一种观点认为“苏联的极权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展以及斯大林的偏执狂是‘冷战’产生的根源,美国是为了对付苏联威胁才不得不做出必要的反应而采取遏制政策的”。
(1)材料一中美苏两国“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2)你同意材料二中的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
眼前的这块柏林墙遗迹恰好放置在两辆坦克之间。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西德与东德之间战争频繁
B.它是“冷战”的标志性事件
C.是当年两大集团虎视眈眈、剑拔弩张的写照
D.是对“冷战”时期分裂、对抗的反思
2016年8月13日是柏林墙修建55周年纪念日。回归历史,如图是成千上万的两德民众得到柏林墙即将开放的消息后涌向柏林墙,冲破了这堵割裂东西柏林土地28年的水泥墙,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的情景。柏林墙的修建不能说明( )
A.伤害了德国人民的民族感情
B.完全是大国对峙的产物
C.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D.违背了民意,违背了潮流
赫鲁晓夫在致肯尼迪的信中说:“除了前已下达的关于停止在设置武器的建筑工地上进一步施工的命令之外,苏联政府还下令拆除您称为进攻性武器的武器,并加以包装运回苏联。”这封信反映的基本史实是( )
A.修筑柏林墙 B.古巴导弹危机
C.越南战争 D.美苏合作主宰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被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政治格局所取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C.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 D.马歇尔计划的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