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明中后期,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

明中后期,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获得更多的经营自由。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农村经济商品化            B.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C.封建地租货币化            D.商品经济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盛行定额租制”、“出现了货币地租”、“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中可知,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封建生产关系变化,D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在明清之前就出现了,排除;B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不属于实质问题,排除。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土地制度的变迁 【名师点睛】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变迁:原始社会实行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度;夏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战国时期,井田制被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曹魏时期曾经实行屯田制;北魏到唐朝中期,实行均田制。均田制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土地制度,产生于北魏,继之后的北齐、北周以及隋唐都承袭了这一制度。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壮大,土地兼并也随之日益严重,均田制形同虚设。到了唐代中叶,均田制终于退出历史舞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史记货殖列传》载:“《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 财匮少则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司马迁认为    

A.西周实行工商食官                     B.秦汉采取重农抑商 

C.耕种、开采、加工、交换本末有别      D.农工商皆本,经济民生

 

查看答案

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规模和数量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这段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                 B.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查看答案

有学者发现:历代制作指南车的仅有20人,秦青铜宝剑的防金属腐蚀技术在后世失传,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在清代终止。依据材料推断,传统手工业技术没有实现近代化转型的重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A.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            B.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

C.与周边缺乏经济文化交流            D.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

 

查看答案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查看答案

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冶铁技术的落后                 B.精耕细作的需要

C.小农经济的阻碍               D.耕牛的极度缺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