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7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纷纷到亚洲进行殖民活动,引发了亚洲海上贸易格局的变化。对...

17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纷纷到亚洲进行殖民活动,引发了亚洲海上贸易格局的变化。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荷兰通过设立据点控制东亚海上商路           B.英国打败法国垄断了对印度的贸易

C.欧洲殖民扩张迫使中国放弃海禁政策           D.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西太平洋沿岸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欧洲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的概况,旨在考查知识迁移、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17世纪上半叶”,可知当时荷兰称霸,控制了世界航运业,成为“海上马车夫”,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英国打败法国是是18世纪中后期,与题干“17世纪上半叶”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17世纪上半叶时,中国正处于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排除C;D项错误,在新航路开辟之后就转移了。故选A。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欧洲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概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新航路的开辟使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主要是因为(    

A.欧洲商人同世界开始了更为直接的商业联系

B.欧、亚、非洲之间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C.欧洲商贸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D.亚洲、非洲、美洲沦为西欧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查看答案

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A.会导致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            B.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改善民生

C.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发展            D.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查看答案

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查看答案

某学者认为从整体上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不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A.“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B.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C.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D.商贾捐资,建设会馆,便往还而通贸易

 

查看答案

晋商和徽商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如下评价(它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主要原因是(    

A.发展规模受到限制               B.活动得不到官府支持

C.商业经营观念落后               D.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