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

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

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            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            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材料主旨,即强调外来经济入侵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B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A项仅仅提及洋货与店铺,没有提及影响,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由材料“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即可排除C;由“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即可排除D。故选B。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济不断走向解体 【名师点睛】平时要夯实基础知识,并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由题中时间1884年及材料信息“洋货不可胜数,中国之用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可得出由于外来经济的入侵进一步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而自然经济解体的突出表现就是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纷纷破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 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查看答案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查看答案

夏东元在《洋务运动发展论》中指出:“洋务运动以适应时代潮流的变革开始,以应该变革而不去采取变革措施因而违反时代潮流而结束。”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相背离              B.科技变革与政治变革相脱离

C.中体西用与近代工业相冲突              D.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矛盾

 

查看答案

《殷海光文集》记载:欧洲商人、工业家、拓殖者、工程师、教育家、行政者往往包含传教士的精力、技巧和耐心克服着亚非静态社会对进步缺乏兴趣,并且把亚非社会导向一个技术与理智为基础的世界社群。对此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欧洲人的殖民扩张给亚非社会带来了积极影响

B.亚非社会的民族文化受到欧洲人强有力的冲击

C.欧洲人的成就推动了亚非社会的近现代化进程

D.亚非社会被动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体系

 

查看答案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的竞争         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自由竞争加速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