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1978—1988 年,我国国...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1978—1988 年,我国国家招工的农民为1110 万,而在各类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达到9000多万人。镇成为当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最主要目的地。以广东省为例,1982—1987年,镇吸纳了乡—城迁移人口的41%,城市吸纳了33%,县城则吸纳了26%。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以短距离迁移为主,长迁移尚不多见。以小城镇为主导的“自下而上”农村城市化模式逐步建立。1990 年代后,呈现出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流动和内地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的趋势。1982 年,规模最大的10 个城市吸纳了11.86%的流动人口,1990 年上升为17.04%。大城市和沿海城市逐渐主导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摘编自殷江滨、李郇《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1)指出材料中“人口移动理论”中所列的两种移民方式。选择其中一种方式,结合15—18 世纪的世界历史,分析大西洋沿岸洲际人口移动情况及影响。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 世纪中期到19 世纪中期人口状况及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人口移动的状况予以述评。

 

(1)方式:自愿性移民和被迫性移民。( 1分) 选择1:情况:自愿性移民:大批欧洲人为追求财富殖民美洲。(1分)影响:推动了美洲的开发和发展 ;掠夺大量财富运往欧洲,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破坏了印第安文明,致使印第安人大幅度减少 。(3分)选择2:情况:被迫性移民:奴隶贸易使人口由非洲流向美洲。(1分)影响:为美洲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使非洲人口大量减少,加剧了非洲的贫困落后。(3分) (2)情况:英国总人口快速增长,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并占人口大多数,农村人口增长缓慢,农村人口流向城市。(3)原因:工业革命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城市化进程,吸引了大批劳动力。(2分) (3)述:80年代人口流动以短距离迁移为主,人口流动从乡村转移到小城镇。90年代人口从农村和内地流向大中城市和沿海城市转移。( 2分) 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人口流动;人口流动促进了我国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考查的是欧洲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一信息,归纳、概括,不难直接把握到答案,即自愿性移民和被迫性移民。关于第二小问,围绕欧洲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史实,在“自愿性移民和被迫性移民”中任选一种模式展开分析和认知,所组织的答案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2)本问考查的是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人口状况,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准确归因的能力。审题的时候,要注意明确题干要求,避免作答不完整。关于第一小问,观察材料二图示,分析、认知,重点把握到以下方面:英国总人口快速增长、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并占人口大多数,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关于第二小问,紧扣“18 世纪中期到19 世纪中期”时间段,即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故围绕“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状况展开,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3)本问考查的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影响,旨在考查知识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述评”要求,即先“叙述”,后“评价”。关于“述”,紧扣材料三信息,归纳、概括,把握到以下方面:80年代人口流动以短距离迁移为主,人口流动从乡村转移到小城镇。90年代人口从农村和内地流向大中城市和沿海城市转移。关于“评”,没有标准答案,围绕“积极意义”展开分析和认知,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欧洲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概况及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及其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名师点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商品经济、优化资源配置、融入全球化浪潮的需要。(1)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2)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必须具有充分发育和完善的市场体制。(3)计划和市场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而市场方式配置资源要比计划方式配置资源更为有效。总之,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而世界经济的主体是市场经济,我国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就是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使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紧密接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货币发展图样

../../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Tencent/Users/2962646799/QQ/WinTemp/RichOle/5J3DXA%7d%5b7C$%7b296PRR7%5b%5bN7.png

材料二   16世纪和17世纪,中国国内对进口白银的需求,国外对中国丝绸、瓷器、金和其他商品的需求,促使中国比以往更深地卷入世界经济事务..... 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印证了中国走向世界具有强劲的内部驱动力,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直接影响了白银作为国际通用结算货币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明代中国的国际地位》

材料三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开始实行法币改革。法币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一)集中钞票发行权。(二)国内“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再行使现金,凡银钱行号、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币生银等类者,应即兑换法币使用”。(三)废除银本位制,白银收归国有。(四)规定法币不能兑现(银)。但可在指定金融机关无限制买卖外汇,法币与英镑实行固定汇价……英美等主要国家对于法币改革采取支持的态度。而日本侵略分子叫嚷:英美对中国法币改革的支持,已经以“有害于日本的方式”加强了中国的力量。

——摘自姚会元《“法币”及其在抗战中的历史作用》

材料四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成立,同日开始发行统一的人民币,即第一套人民币。1949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迁到北平,各地相继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分行。1951年底,人民币成为新中国唯一的合法货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货币演变的趋势。

(2)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促进明清时期白银成为国际贸易通用结算货币的因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法币改革的主要意义。

(4)结合材料和所学,说明人民币成为全国唯一合法货币的政治条件。

 

查看答案

邓小平从列宁那里找到了新思路,给中国改革开放找到了新航向。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实际上邓小平对新经济政策有继承也有超越,超越的主要表现是(    

A.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社会经济             B.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

C.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             D.把解决农民问题放在突出位置

 

查看答案

王石的万科公司、柳传志的联想公司、张瑞敏的海尔公司,它们都诞生在1984年前后。这一年想在制造业和科技界有所作为的人还有大学刚毕业的李东生、段永平、史玉柱等一干人。这种历史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邓小平南巡讲话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B.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促进了公平竞争

C.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公众的创新精神        D.国家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进度的加快

 

查看答案

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农民生产自主权扩大

B. 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 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查看答案

中共中央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明年一方面必须努力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另一方面必须尽力压缩城市购买力,争取社会购买力同商品供应保持平衡,使我们逐步掌握主动。”此举表明中央力图(     )

A.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B.调整国民经济

C.确立公有制主体地位                  D.深化经济改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