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唐朝科举考试中,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其考生有两个来源,即生徒和...

唐朝科举考试中,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其考生有两个来源,即生徒和乡贡。“生徒”是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官办学校)送往尚书省的应试者,“乡贡”是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的应试者。由此可知,唐朝的科举考试(  

A.注重考试资格的公平性           B.承认私立教育的合法性

C.排除恩荫入仕的可能性           D.堵塞了门阀入仕的途径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介绍了中国唐代的科举制的两种生源:生徒和乡贡。这两种生源代表了国家教育和私立教育,他们能够参加科举说明了政府对他们的认可,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C选项说法错误,这是关陇门阀依旧把持着选官用官的主动性;D选项说法错误,科举制有利于选官的公平。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名师点睛】关陇集团是北魏时期主要籍贯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或称为六盘山)周围的门阀军事集团的总称,当时为了保障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的安全,在沿边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北部、内蒙古南部建立了六个军镇,合称六镇(武川镇就是其中之一)。这批军事贵族以武川镇军人为班底,定居关中,胡汉杂糅,文武合一,互相通婚,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大作用,史学界对它有一个固定的说法,叫做"关陇贵族集团"。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帝都出自这个集团,其中,西魏、北周和唐朝的始祖都是柱国,而隋朝的始祖是大将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曹魏时期,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由此可知当时(  

A.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        B.古代选官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

C.九品中正制被世家大族所操控        D.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德才并举

 

查看答案

西汉的贾谊在《治安策》中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的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

A.汉高祖的分封建国                      B.汉景帝的削藩政策

C.汉武帝的“推恩令”                    D.汉武帝的“附益法”

 

查看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在腹里繁华之地称为县,在边鄙之地则

称为郡。”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A.设置郡县是领土扩张的需要             B.血缘关系是士大夫受郡受县的依据

C.从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             D.县的地位高于郡,郡县两级制形成

 

查看答案

战国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其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如“官吏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这反映出(  

A.农业发展迅猛             B.分封制度崩溃

C.郡县制度形成             D.官吏待遇下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西方,妥协不仅是民主政治中的常见现象,而且也获得了文化上的认同,在众多国家成为公众和社会珍视的价值和传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妥协被认为与西方社会的两个核心理念——自由、民主有密切的联系。就它与自由的关系而言,妥协是暴力之外唯一有效解决冲突的手段,以妥协方式解决冲突是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取向,妥协因而被认为是自由不得不付出、并且也值得付出的代价。就它与民主的关系而言,妥协与人民同意等民主政治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妥协精神对保证西方民主政治的健康运行有着重要意义,是民主的重要精神条件。

——龙太江《西方民主政治的妥协精神》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结合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三例史实,就史实体现的妥协或妥协精神予以说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